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阅读答案及赏析(3)

时间:2021-08-31

  参考答案

  1.①描绘了一幅水枯天寒,凄冷、萧条的画面(2分)(类似意思即可,如:水落石出清冷凄寂,草木凋零凄冷萧索)②水落,鱼梁洲更多露出水面;天冷,远处的云梦泽更加深远,烘托出(衬托出,借景抒情表达出)作者伤感之情(或“深秋的凋零,使诗人触景生情,不能不使他有时光易逝、空怀才华却无处施展的慨叹”)。(3分,其中衬托或烘托或借景抒情自占1分,翻译或者解释句子2分)

  2、①胜迹犹存,光阴流逝。②寒冬(或者深秋)登临,触景生情。③怀古伤己,壮志未酬。(三方面意思对即可,联系诗句简要分析即可,每点2分)

  译文

  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今。

  江山各处保留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又可以登攀亲临。

  冬末水位降低了渔塘很浅,云梦泽由天寒而迷濛幽深。

  羊祜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水沾湿了衣襟。

  赏析:

  该诗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所谓吊古,是凭吊岘首山的羊公碑。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荆襄时,常到此山置酒言咏。有一次,他对同游者喟然叹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作者登上岘首山,见到羊公碑,自然会想到羊祜。由吊古而伤今,不由感叹起自己的身世来。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一个平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兴衰,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事总是在不停止地变化着,没有谁没有感觉到。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也在不停止地流逝着,这也没有谁没有感觉到。首联两句凭空落笔,似不着题,却引出了作者的浩瀚心事,饱含着深深的沧桑之感。

  颔联两句紧承首联。“江山留胜迹”是承“古”字,“我辈复登临”是承“今”字。作者的伤感情绪,便是来自今日的登临。此处所说的“胜迹”,是指山上的羊公碑和山下的鱼梁洲等。

  颈联两句写登山所见。“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称“浅”;“深”指梦泽,辽阔的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

  尾联两句将“岘山”扣实。“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复杂的内容。羊祜镇守襄阳,是在晋初,而孟浩然写这首诗却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非常巨大的。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岘首山上,令人敬仰。与此同时,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指晋)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

  该诗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两联既描绘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饱含了作者的激情,使得它成为诗人之诗而不是哲人之诗。同时,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清沈德潜评孟浩然诗词:“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这首诗的确有如此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