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愤》看陆游终生不渝的报国情怀(2)

时间:2021-08-31

  《书愤》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时年六十有一,正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因为被黜,只能闲居在家乡山阴,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诗人的激昂慷慨和悲愤沉郁之情突然结合在一起,喷薄而出了。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想当年,陆游怀着何等远大的抱负,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而如今再次北望,看见的却是中原大片土地被金人占领,南宋王朝不图恢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他写道:“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借此表现沦陷区人民对故国之师的期待;在《金错刀行》中,他又用“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的诗句来表现南宋军民不甘屈服的气概。诗人的理想固然美好,然而,他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赐进士身,受皇帝冷落;坚持抗金主张,为主和派所忌,自己身为朝官,满腔热血,却屡屡碰壁……本以为赤胆忠心,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了多少郁愤,又问出了多少壮志难酬的感伤!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取材干净、典型,意象两两相合,展现了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之事,也概括了诗人过去的游踪所至。这两句话概括了南宋朝廷与金兵作战两次战争的胜利,字里行间,无不充斥着陆游对战争胜利的喜悦与豪迈之情,这一胜利也初步实现了他“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更坚定了他驱逐金兵,收复失地的信心。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他也希望像诸葛亮那样六出祁山,施展抱负,拼杀在对敌斗争的前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想到“气如山”的早岁,一事无成的晚年,想到有心“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雄心壮志,都只是“我本有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一厢情愿罢了,朝廷不重用,岁月不饶人,这是怎样的无可奈何啊!而诗人满腔爱国之志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可奈何之中了。残酷的现实让他喟然长叹:“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之“愤”,愤中含悲,愤中含忧,愤中含着陆游矢志不渝的爱国之情与报国之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不仅是诗人的绝笔诗,也是他的遗嘱;是他一生政治抱负的总结,爱国思想的结晶。或者也是他临终前最大的遗憾,最大的感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