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著名大诗人陆游的川菜情结(4)

时间:2021-08-31

  逮至南宋,爱国民众时刻不忘恢复大宋“龙兴之地”,加上小朝廷在军事上也实在不怎么给力,有人灵机一动,就想出了笼饼这个名字,来代替炊饼,一为寄托北归之思,二为讥讽当局如同笼屉里的饼一样,只知道窝里横(膨胀)。其实,当时开封人高承已经在临安撰写《事物纪原》一书,并正式给炊饼起了馒头之名,但老百姓买不起昂贵的印刷品,还是口口相传说炊饼。

  面条,这种面食的历史很悠久了,可能最早出现在西汉某个时期,不过一直到北宋,它还不叫面条,只是称为饼的一种,如“水瀹而食者呼为汤饼”,汤饼大概就是它最常见的名字。北宋人马永卿在《懒真子》中说:“必食汤饼者,则世欲所谓‘长寿’面也。”从诗中看,面条可能已经开始从汤饼(面片汤)向索面,即面条的演变。

  真正开始称呼汤饼为面条的,依然是南宋。有一种说法是,汉武帝时,人们认为寿命长短与人中长短有关,人中长短取决于面孔长短,而面条正暗合“面长”,长寿面由此而来。这是没有依据的。南宋初期,汤饼还是叫汤饼,尚无面条一说。直到绍兴19年,退隐在家的韩世忠过六十大寿,吃汤饼时想起夫人梁红玉,夫妻鏖战长江之畔的黄天荡,一时感慨,以“面条”之长喻长江之长、夫妻情长,方有面条一说。

  包子,在宋代以前,和馒头的起源差不多,唯一的区别,就是一个没馅,一个有馅。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就直呼包子:“更外卖软羊诸色包子。”可见当时包子一名已经在民间流布甚广。蔡京的儿子蔡绦在《铁围山丛谈》卷四里说:“祖宗故事,诞育皇子、公主,每侈其庆,则有浴儿包子,并賫巨臣戚里。包子者,皆金银大小钱,金粟、涂金果、犀玉钱、犀玉方胜之属。”这是取包子之名,图个吉祥如意的好彩头。反正北宋皇帝个个富得流油,花这些小钱,也算不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