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汉语言说的初步研究论文(5)

时间:2021-08-31

  巴赫金认为:“语言只能存在于使用者之间的对话沟通之中。对话沟通才是语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处。语言的整个生命,不论是在哪一个运用领域里(日常生活、公事交往、科学、文艺等等),无不渗透着对话关系。”在完成了对鲁迅作品的无意识分析之后,回首一望,正与开端处的个人无意识相呼应,鲁迅的文学世界的整体风貌便呈现在眼前:在鲁迅的汉语文本的海洋中,同时涌动着三股话语漩流:一是寻找个人价值更新的个人话语;二是反映现实历史进程的时代话语;三是来自历史深处的传统话语。一方面,这三股漩流形成各自的对话体系。这就是所谓“异声同啸”,它轮廓了鲁迅作品的艺术空间。另一方面,这三股漩流又互相碰撞、交织、融合,构成一个有机的艺术体,而汉字字义的双歧性、不确定性,为这种统一提供了框架。这就是所谓“同声异啸”,它规定着鲁迅作品的艺术密度。这样,个人的精神史、时代的思想史和民族的文明史在这里混合一气,形成一种深遂、苍茫的精神景观。

注释:

  (1)卡西尔:《语言与神话》:第83页;第62页。三联书店,1988年。

  (2)(5)(6)(11)(17)(20)(22)《鲁迅全集》,第1卷第417—419页;第2卷第297页;第1卷第216页;第1卷第285页;第4卷第512页;第1卷第485页;第2卷第36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3)芬君:《鲁迅访问记》,转引自张梦阳编《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第2卷第577页,中国文联出版社,1985年。

  (4)周作人:《知堂回想录》,第48—53页,三育图书有限公司,1980年。(7)周作人曾谈到,鲁迅“乃是本意要用这个Q字,……据著者自己说,他就觉得那个Q字(须得大写)上边的小辫好玩”。见《鲁迅小说里面的人物》,第85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8)洪堡:《卡威文集导言》,转引自卡西尔《语言与神话》,第57页。

  (9)(14)(23)(2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2页;第562页;第387页;第63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10)原江西师范大学余心乐先生(系黄侃先生在中央大学时的关门弟子)曾告诉笔者,黄侃先生曾多次讲过上述意思。

  (12)卡西尔:《人论》,第196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

  (13)钱穆:《中国文学论丛 》,第6页。三联书店,2002年。

  (15)(16)许慎:《说文解字》,第151页;第132页。中华书局,1981年。

  (18)黄亚平、孟华;《汉字符号学》上编,第6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19)《海德格尔选集》上,第319页,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

  (21)刘熙:《释名》,引自王先谦《释名疏正补》,第7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25)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第252页,三联书店,19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