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散文的传统

时间:2021-08-31

  一气读完《野草》的晚上,躺下竟难以入睡。我的心重得至于难受。《影的告别》、《秋夜》、《墓碣文》《雪》,一个字里行间,死、黑、鬼、杀气萦绕在其中。那些文字,却是黑夜中的闪电,刺破了暗,让四周的死寂发出了嘶哑的呐喊。是救赎抑或复仇?

  鲁迅散文,收集在《野草》、《朝花夕拾》、《两地书》里,还有杂文收在16部集子里。鲁迅的挚友许寿裳说“鲁迅的哲学都含在《野草》里了”,鲁迅给许广平的信里说“自己的思想太黑暗”。《野草》历久弥新,无疑是研究鲁迅、学习鲁迅传统的核心。《野草》其中的黑暗是有目共睹的,其中隐含了怎样的思想传统留给了后人呢?

  许多人认为的确是一种哲学,而台湾的李敖认为不过是情绪,也有不少人认为哲学说不成体系。我倒觉得应该视为一个灵魂的思想。用信仰更确切。从绝望到虚无,从虚无到绝望,却用尽平生之力抗争。这一点,是鲁迅的个人生命和艺术生涯留给世人永远和最大的遗产。在面对一切生的问题上,鲁迅指给了后人一条路,尽管它不是一个成体系的哲学思辨。在鲁迅所有的散文中,秉承了这一传统。文中的人、物、景、象,无一不身处黑中,不在死中、不在痛中、不在衰中,而最后的况味却是文本后的悖论—不甘的愿望与回响。 钱理群《心灵的探寻》前言里,编者总结“鲁迅是个人的、民族的、人类的……”。也许一千个人,会有一千个人的《野草》观,鲁迅观。而这样阅读鲁迅是客观的。一个人,无论他多么伟大,必然是有小我有大我。一个人,总是立体和多面的。过去总说鲁迅是“民族魂”,为了革命“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是血”。而鲁迅自己也说“英雄也会吃饭,也有愤怒,也会睡觉,也会性交,也会……”读《两地书》,可以窥见鲁迅自由自在的自我心境。有时候,他是为了报仇,有时候为了玩玩。面对着家族和社会的压力,从他对许广平的书信里,我们看到他内心温柔纯真的一面。我们似乎也可以想得到,他是如何在许广平的怀里做梦,许广平称他为“小白象”,他又是以怎样的情怀温暖着许广平这个“小刺猬”,又是以怎样幸福的心情迎接他们的“小小白象”周海婴。鲁迅说原来“我可以爱”,死前最后一刻,鲁迅对许广平说“忘掉我!管你自己好好活”!这种爱情的忘我,让人潸然泪下……他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自己爱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