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骂梁实秋是“丧家狗”的原因(3)

时间:2021-08-31

  鲁迅在看了梁实秋的文章后,决定亲自出手反击梁实秋,“来写它一点”。于是,被收入中学教材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华丽登场。针对梁实秋的辩解,鲁迅继续猛烈攻击,“大凡走狗,虽或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其实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所以它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不知道谁是它的主子,正是它遇见所有阔人都驯良的原因,也就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证据。即使无人豢养,饿的精瘦,变成野狗了,但还是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的,不过这时它就愈不明白谁是主子了。”

  针对梁实秋“领卢布”一说,鲁迅毫不客气地进行了反驳,“那么,为将自己的论敌指为‘拥护苏联’或‘××党’,自然也就髦得合时,或者还许会得到主子的‘一点恩惠’了……所以从‘文艺批评’方面看来,就还得在‘走狗’之上,加上一个形容字:‘乏’。”

  一锤定音,从此,作家梁实秋就与“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鲁迅的用意当然不仅仅是“痛骂“梁实秋几句。实际上,他也看到这种互相扣帽子、扯辫子的做法并没有多大好处,不能把文艺批评政治化,特别是不能把国民党政府牵涉进来,因此,他也给梁实秋留有余地,“但倘说梁先生意在要得‘恩惠’或‘金镑’,是冤枉的,决没有这回事,不过想借此助一臂之力,以济其‘文艺批评’之穷罢了。”

  鲁迅对自己这篇文章很满意。据冯雪峰回忆,鲁迅写好这篇杂文交给《萌芽月刊》时,“他自己高兴得笑了起来说:你看,比起乃超来,我真要‘刻薄’得多了。”接着又说:“可是,对付梁实秋这类人,就得这样……我帮乃超一手,以助他之不足。”  《“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当事人的预计。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把梁实秋定为“为资产阶级文学服务的代表人物”,与鲁迅的说法遥相呼应;1949年,解放前夕,梁实秋离开了大陆,去了香港,后移居台湾。临行前,他对原暨南大学副校长王越说,“当年鲁迅要打的‘丧家狗’、‘资本家的走狗’指的就是我,新中国成立了,怎么样对待我,实在心中无底。我还是先到香港看看再说。”当时鲁迅早已去世,但还是吓得梁实秋不敢留在大陆。

  梁实秋离开大陆,是福是祸,谁也难以一语说清。唯一可能需要指出的是,晚年的梁实秋在台湾创造了一大批作品,并且翻译了《莎士比亚全集》。而观之留在大陆的学者文人,在1949年之后,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像样的作品出来了。

  (来源:《中国青年》杂志,作者:何仁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