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墓碣文》赏析(3)

时间:2021-08-31

  ……有一游魂,化为长蛇,口有毒牙。不以啮人,自啮其身,终以殒颠。……

  这一段中的“游魂”,可以看作是曾经伴随鲁迅的思想。“游魂”的“游”,有着游离、游移的意味,鲁迅的思想,来自古老的中华文化,但又脱离了古老的中华文化,然而,在中西文化的激荡之间,他一时又寻不到可信耐的依附,而只能在孤独中彷徨。“游魂”的化为“长蛇”,亦值得探索一番,鲁迅早期有大论《摩罗诗力说》,热情赞扬了拜伦、雪莱、普希金等西方诗人的“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何为“摩罗”,鲁迅文中这样解释:“摩罗之言,假自天竺,此云天魔,欧人谓之撒旦。”在今天的国人对西方文化更为熟悉的情况下,将“摩罗诗人”称为“撒旦诗人”,或许更为明了。而撒旦有一个著名的形象,蛇,鲁迅不可能不知晓,那么,或许可以这样说,“长蛇”就是“撒旦诗人”在鲁迅思想中的一种化身。有所不同的是,“撒旦诗人”是外向的,指向社会的反抗,而“长蛇”是内向的,指归的“动作”是自我解剖。

  关于“长蛇”的“毒牙”,论者们也是各有所见,议论纷呈,但依我的见解,其实并不复杂,就是鲁迅对自己思想的一种自况。鲁迅是一个天性上的怀疑主义者,甚而怀疑自己的思想有毒,会害了他的读者,追随他的青年。在《写在“坟”后面》一文中,他曾这样说:“我至于终于不明白我一向是在做什么。比方做土工罢,做着做着,而不明是在筑台呢还在掘坑。”“我就怕我未熟的果实偏偏毒死了偏爱我的果实的人。”因此,以这“毒牙”来“自啮其身”,于他是最可以放心去做的,即使“殒颠”,他也是乐意的,他至少是做了先行者该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