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中的悲哀与绝望(3)

时间:2021-08-31

 三、我们是否需要这悲哀与绝望

  “鲁迅把文学看做是精神的探索,把写作当做一种无情地解剖自己也解剖别人的形式,这种观念,看来今天是更有用了。但是在一种集体范围内的这种无情灵魂探索,会引起对社会制度更多的挑剔和暴露,并产生更多的痛苦。”这也是困扰先生一生的问题。有人以同样的理由提出“少不读鲁迅”,说人人都成为鲁迅也是不行的。这其实是个悖论,当人人都成为鲁迅的时候,鲁迅们也就不存在了,而倘若没有人有成为鲁迅的愿望,却是国家与民族的悲哀。九十年来,人们一直在嘲笑着阿Q,然而一直以来阿Q嘲笑人们的资格也从没有失去过。有人将灾后全国一心的八方支援作为反击国民性愚弱的论据,并由此要求重新评价80后、90后。在我看来,这一切当然可歌可泣,展现出人性的真善美,但这是人类道德的底线。当大灾的伤口渐渐愈合,这大爱若仍在,并生出无数小爱遍及大地,就真是反击的铁证了。

  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中这样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一个人对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关切如他,虽难以直面、难以正视,却从未选择逃避,而是一生孤独地张扬着他的灵魂,哀痛并幸福着。“这孤独,当然不是遁世者隐居山林、逃避现实的孤独,而是‘忠实于大地’的强者的孤独,在孤独中战斗,在孤独中发展。”在当下,作为社会发展主力的当代青年,仍然需要深刻地体悟这悲哀与绝望,学会孤独,继承鲁迅“自己所感觉的是黑暗居多”却“以悲观作不悲观,以无可为作可为,向前的走去”的韧劲。

  首先做一个精神独立的青年。鲁迅说:“若文艺设法俯就,就很容易流为迎合大众,媚悦大众。”鲁迅孤独的呐喊揭示了精神独立的艰难。而只有精神独立,才能冷静地拿来,独立地思考;只有精神独立,才能自觉进行并传达内省;只有精神独立,才能有“横站”的气魄,始终保持韧的精神;也只有精神独立,才能以看他人的眼光来看自己,正视命运。其次要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人与社会,这一点我国的青年是很缺乏的。比如围攻某外资超市,做出暴民与愚民的姿态。比如有人前脚赞美金晶用身体保卫火炬而后脚就因她不支持暴行而大骂其“叛徒”。又如歌星在四川灾区高唱“堂堂中国要让四方来贺”,这让我看到了八旗子弟的代代延续,高喊“民族复兴”的同胞中的某些人心中的蓝图是否即“梦回盛唐”?鲁迅先生真没说错,国人总觉得好的在过去,总是回头表示依恋。这样的歌词会让社会迷失前进的方向。第三要像鲁迅那样纵观历史,横看当代。电影导演贾樟柯强调他的艺术视角是“当下”。当下,这是所有现实主义创作者永恒的关注点。

  正是悲哀与绝望,使鲁迅的小说具有了穿透时空的独特魅力,使他的小说成为我心目中那个时代最卓尔不群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鲁迅不是一个在黑暗的大海上建造灯塔的人,却是一个“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的、一生期待灯塔出现的人,他的思想在我们国家和民族自身的不断完善中依然具有着充沛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