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中的悲哀与绝望

时间:2021-08-31

  导语:鲁迅小说记录着一个时代、一个国度的人性特征,对人物对环境的描写总是透着悲哀与绝望。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鲁迅小说中的悲哀与绝望,欢迎大家阅读!

 一、小说中的悲哀与绝望从何而来

  “若以多数人的压制代替君王的独裁,‘以众虐独’,那么,专制主义的实质并未改变,人民还是做奴隶。”鲁迅认为,“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触,他们就看了滑稽剧。” 鲁迅用小说中的众人揭示了一个人肉酱缸的社会,任何独异的个人或众人中的一员都无法摆脱这股强大势力的控制。先生自说《药》在最后凭空添上一个花环,《明天》里不写单四嫂子没做到看见儿子的梦,似乎是为了应景的呐喊,勉强得很。于先生而言这两篇小说若求艺术真实,则写出来是让人看不到一点希望的。《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虽然以狂言揭出了礼教吃人的恶,“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继续做吃人者中的一员。……阿Q、闰土、N先生、吕纬甫、四铭、高尔础、张沛君、后羿、眉间尺等,或无奈,或无知,都被溺入那人肉酱缸中无法自拔。

  先生创作这些小说时,应该是从心底发出这样的呼喊:“拿什么拯救你,我的主人公们?”语中带着激愤,带着无奈,带着以无为有的希望。《呐喊・自序》中说得明白:“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鲁迅的悲哀与绝望,存在于他的一生,每生希望,却总被现实无情地毁灭。是否可以这样想,魏连殳的心境,便是鲁迅的心境?他书写着自己的思考,生活现实与他的理想的矛盾是他小说中悲哀与绝望的成因――他就是铁屋中的清醒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