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野草》散文集:《死后》(2)

时间:2021-08-31

重读鲁迅先生《死后》有感

  近期,再看鲁迅散文《死后》,产生了强烈共鸣。接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文中所描写讽刺的对象似乎今天还活生生的存在。

  这篇散文写于1925年7月12日。作品以一种灵魂梦境形式,描写了从“自己死在道路上”以后遭遇的各种境况,体现了当时社会氛围与鲁迅先生鲜明的态度、观点与决心。

一、看客人性的麻木、冷漠。

  一开始,“我”死在那里了。许多人过来了。“我”听到了走路脚步声。他们并没有从“我”身边径直走过去,而是“都到近旁就停下”。他们并不是真正来关心“我”,只是来看看热闹。他们这些人在“我”近旁低语、议论:

  “死了?……”

  “嗡。——这……”

  “哼!……”

  “啧。……唉!……”

  这些看客们,虽然没有熟人,然而一般来讲,人死了,我们应抱以同情的态度,应真正地关心死者,正确地处理死者。可实际上呢?极大多数人,对死去的人是漠不关心的。他们来的目的,只是看热闹。他们在人情上是麻木的,冷漠。

二、社会是冷酷的。

  “我”死在了那里。有人见到死“我”横在那里的样子,心中很不满了。发出了责问:

  “怎么要死在这里?……”

  在那人看来,“我”死都没有找对地方。“我”马上悟出,“先前以为人在地上虽没有任意生存的权利,却总有任意死掉的权利的。现在才知道并不然,也很难适合人们的公意。”人在社会上不可以任意生存,也不可以任意地死掉。人没有自由而生自由而死的权利。可悲可叹!这人间哪些有善美的人性啊!鲁迅对社会的冷酷感受是异常深刻的。

三、文人政客是卑劣无耻的。

  现实生活中的一部分文人政客是极端卑劣无耻的。为了自己的一已之利,他们在活人身上寻找做论的材料。还不够,在人死了之后,还要舐皮弄骨:

  “但是,大约是一个蚂蚁,在我的脊梁上爬着,痒痒的。我一点也不能动,已经没有除去他的能力了;倘在平时,只将身子一扭,就能使他退避。而且,大腿上又爬着一个哩!你们做什么的?虫豸!?

  事情可更坏了:嗡的一声,就有一个青蝇停在我的颧骨上,走了几步,又一飞,开口便舐我的鼻尖。我懊恼地想:足下,我不是什么伟人,你无须到我身上来寻做论的材料……。但是不能说出来。他却从鼻尖跑下,又用舌头来舐我的嘴唇了,不知道可是表示亲爱。还有几个则聚在眉毛上,跨一步,我的毛根就一摇。实在使我烦厌得不堪,——不堪之至。

  忽然,一阵风,一片东西从上面盖下来,他们就一同飞开了,临走时还说——

  “惜哉!……”

  我愤怒得几乎昏厥过去。”

  鲁迅用寓言式的象征描写,借用“蚂蚁”、“青蝇”对当时的无耻文人政客进了强烈的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