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语文:有难度的跨越(6)

时间:2021-08-31

  “虽然”,“自然”,“然而”,“但是”,“倘若”,“如果”,“却”,“究竟”,“竟”,“不过”,“譬如”,……他惯于用这些转折字,这些转折字用一个,就引人到一个处所,多用几个,就不啻多绕了许多湾儿,这便是风筝的松线。这便是流水的放闸。可是在一度扩张之后,他收缩了。那时他所用的,就是:“总之”。

  李长之从鲁迅作品中发现的“转折字”也就是加强现代汉语精密表述的虚词,这些虚词恰恰是古代汉语表达所要避免和删减的,正如鲁迅所说:“中国的文或话,法子实在太不精密了,作文的秘诀,是在避去熟字,删掉虚字,就是好文章,讲话的时候,也时时要辞不达意,……这语法的不精密,就在证明思路的不精密,换一句话,就是脑筋有些胡涂。”[xv]李长之所发现了的虚词之于鲁迅语文的力量,这是立足于现代语言新质的立场上观察鲁迅,其结论也就与1923年Y生的赞赏大相径庭了。

  进入白话文写作时代之后的鲁迅也清醒地意识到了写作中“大众语”与“口语”的局限性,他提出“博采口语”,但反对“成为大众的新帮闲”“至于对于现在人民的语言的穷乏欠缺,如何救济,使他丰富起来,那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或者也须在旧文中取得若干资料,以供使役。”作为“口语”的对应面,他提出的概念就是“语文”:“语文和口语不能完全相同;讲话的时候可以夹许多‘这个这个’、‘那个那个’之类,其实并无意义,到写作时,为了时间,纸张的经济,意思的分明,就要分别删去的,所以文章一定应该比口语简洁,然而明了,有些不同,并非文章的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