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死孩”意识[论文欣赏](3)

时间:2021-08-31

  以上可以看出孩子的死亡从童年开始一直就萦绕在鲁迅的心头,在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已经深深注入了他的血液,成为鲁迅潜意识的一部分,后来人生经历又不断强化这种意识,慢慢发酵,构成了鲁迅笔下一个独特的“死孩“意象。

  二、“死孩”意识在鲁迅笔下的具体表现

  (一)借孩子的死谴责以中医为代表的落后文化

  在《明天》和《药》两篇小说中,鲁迅都写了孩子因为生病,最后因医治的无效而最终死亡。《药》中人血馒头可以治病。在《明天》中单四嫂子带着自己的宝儿,靠纺纱赚钱度日,孤儿寡母,可是“宝儿忽然生了重病,求神许愿、吃单方、看医生,都没有用,终于死了。”鲁迅的弟弟周作人说这是一篇很阴暗的小说,本事与模型是没有的,只是借着一个思想把故事写了出来。[7]四弟六岁因为肺结核在一八九八年的冬天死亡了。

  (二)借孩子的死刻画人们的麻木冷漠

  “祝福”这种祈福的仪式本是对农忙了一年的鲁镇人们的一种精神慰藉,然而对曾经勤劳能干的祥林嫂再也不能得到精神的满足,而是备受折磨,在祝福的夜里孤独地死去。她被“仪规”排除在群体之外,她被鲁四老爷认为是晦气的,在祝福的夜里,她最终走向了死亡。祥林嫂的悲惨最终不在孩子被狼吃了,而是在孩子被狼后,人们的那种冷血,即便是有孩子的母亲(柳妈),也没有给她一点慰藉。首先,当祥林嫂再次回到鲁镇后,鲁四老爷已经觉得她是“败坏风俗”的,男权社会已经不再认可她的存在。其次,信佛的柳妈疏离她,作为同性的母亲没有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女性不再同情女性,母亲不再安慰母亲,构成一种“反讽”。再者,作为叙述者的“我”,对于祥林嫂的问题“不带感情不愿深思”[8]最为一个受过启蒙教育的“我”,也没有给予祥林嫂精神上的帮助。在《明天》中,单四嫂子死了孩子,邻里邻居都来帮忙,可是事后,大家也都各干各的,并没有真正的关心她,咸亨酒店依旧热闹,到“东方已经发白”。“单四嫂子的不幸实际上把她在群众中孤立起来了,并没有人真正的关心她。”[9]  注释:

  [1]乐黛云编.国外研究鲁迅论集(1960-1981)[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373.

  [2]鲁迅.鲁迅自述[M].京华出版社,2005:73.

  [3]周作人.知堂回忆录(下)[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