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陋室铭》(3)

时间:2021-08-31

  《陋室铭》的语言也很有特色, 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含蓄精炼,短小精悍,富有表现力。 刘勰在《文心雕龙·总术》中说“乘一总万,举要治繁”,要求语言以少胜多。刘禹锡仅仅用了 八十一字 ,就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君子安居陋室的画图,包藏着巨大的思想和艺术的容量。作品把议论、记叙与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前六句议论,用大自然的山、水和人们常提及的仙、龙托出陋室主人。“苔痕”两句的色彩描摹,用“上”“入”赋予动态,生意盎然,极其形象、逼真。引用诸葛亮、杨雄、孔子的典故作自况,非常贴切 、 达意。

  第二,平易流畅,琅琅上口,有很强的节奏感。 古代的“铭”,大都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用以述功纪行,当然不容许长篇大论。凡铭刻之文都想使人们牢记不忘或争相传诵,当然语言就必须整齐优美,易于吟诵。《陋室铭》就多用对偶排比的句式,前六句用四字句,接着用五字句,再转为六字句,然后复用五字句,结尾用三字、四字句,有的对仗十分工整,如“苔痕上阶绿”对“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对“往来无白丁”,“南阳诸葛庐”对“西蜀子云亭”……。错综交替,不拘一格,读来音响铿锵,有金石声,富有音乐美,有一种清新淡雅的风格。通篇隔句押韵,“青”韵通押到底(名、灵、馨、青、丁、经、形、亭》这可能由于“铭”的篇幅短小,没有必要换韵。文章还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像这样声韵和谐、语言优美的短文怎能不叫人乐于阅读和传诵呢!

  刘禹锡《陋室铭》中的 陋室在安徽省和县,位于城关历阳镇中 。 一正两厢联成一体,方位坐北朝南,结构小巧紧凑。正室四檐如翼,庭前阶三五级,旁植桐树,秀木交柯,绿荫满地,环境十分清幽。所处地势略高于城中其它部分。面临巍峨雄壮的镇淮楼(俗称鼓楼,是和县仅存的一座古城楼)不远处即夫子庙,庙址传属旧衙故地。陋室中原有古碑一方,镌刻着岭南人金福保补书的陋室铭。碑首篆书“陋室铭”三字,正文楷书,文后有计。由于文革中此碑遭受过破坏,现已断裂残损。但除今别字外,文句犹清晓可读。金氏于后记中称,唐和州刺史刘梦德先生陋室,旧有碑铭,为柳诚悬(公权)所书,兵燹久口,碑亦无存。子才第来历阳,三年,鸠工重建,嘱余补书以存旧迹,爱握管书之,并志数语以告来兹。陈廷桂在同治四年新修的《历阳典录》中也载:“陋室,在(和)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现在所知,陋室于乾隆年间再行重建。我们认为,清人起宝复碑之举,不似无端好事所为,于理当有依据。刘禹锡在贬谪期间,一方面自振精神,处理政事民事;一方面散居闲处,留意文墨,以排遣苦闷。朗州九年,他选城边更鼓楼旁高地,筑楼而居,以避潮湿。到连州,他在海阳湖畔修建“吏隐亭”,留连其中。在夔州,他很少延接宾客,属意诗文,创作了不少民歌体的好诗。和县的陋室,就是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在和州刺史任上修筑的。晚唐以降,和州屡遭兵燹(和县与采石隔江相望,地处要冲,历来为军事重镇和长江重要渡口。唐末黄巢起义,宋金战争,元末农民起义都曾在此渡江或作战)。陋室连同碑铭遂毁于兵火。刘禹锡之后,很少再见到有人以此为题而诵咏成章,大概正是由于这种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