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诗文中的天台宗思想(2)

时间:2021-08-31

  一方面,由于佛学哲理的融入,他的诗文变得更加厚重且耐人寻味,另一方面,通过柳宗元形象生动的艺术创作也从客观上有力地推动了天台宗的传播。

  柳宗元作品中的天台宗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无情有性的认知态度就柳宗元的作品而言,山水之作在数量上占有绝对的优势,在这些山水作品中天台宗思想无不闪烁其间,柳宗元为什么会对山水诗文如此偏爱?为什么他要将对佛理佛性的感悟通过自然山水表达出来呢?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还要从天台宗教义中去寻求答案。

  在佛性与心性的关系问题上,天台宗提出了“无情有性”的观点,所谓“无情”指无情识的事物,如草木瓦石等,“性”即是佛性。天台宗认为世间万物皆有佛性,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景德传灯录》),即便是不能发心修行的无情识之物也都具有佛性,佛性犹如虚空无处不包无所不在,因此笼罩在虚空之中的自然山水、宇宙万物也都成为佛的化身。“无情有性”是天台宗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理论无论对当时还是后来的佛教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深谙天台宗教义的柳宗元,在他“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田家三诗》)的诗文中对“无情有性”这一抽象理念做了形象地诠释,他笔下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中都蕴涵着无限的佛意。如《秋晓行南谷经荒村》:“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黄叶覆西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俗。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诗人畅游在安宁寂静的大自然中,无论是那幽谷中的霜露,西桥上的黄叶,荒村中的古木,还是那寂寥的寒花、幽静的山泉都使他忘怀尘世,参悟出佛家物我同根、高蹈山林的深邃意蕴。再如《禅堂》:“发地结菁茆,团团抱虚白。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万籁俱缘生, 然喧中寂。心境本同如,鸟飞无遗迹。”自然中的这一片“幽”、“虚”、“空”、“疏”

  已将诗人在尘世中所浸染的浓浓的机心洗涤干净,他已经参透《华严经》中所谓:“了知诸法性寂灭,如鸟飞空无有迹”的了知境界,在自然的感召下成为从红尘中走来的“忘机客”。柳宗元正是通过这些山水作品,表达出他对“无情有性”思想的理解,另一方面他在“无情”的自然山水中也加深了对佛理佛性的参悟。在自然与佛理的相通相融中,柳宗元超越了物象、时空及一切外在的束缚,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体悟出生命的有本不穷、在在皆佛的人生本质。  二、卓然孤存的生命理念“孤”可以说是柳宗元山水景物描绘中的一大特色。

  如《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一诗:“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夜色笼罩的西园中,清寒的月光洒在葱郁的疏竹之间,一泓流水穿过竹根,发出泠泠的声响,远处山鸟的一声啼鸣划过长夜,更增添了几分的静谧。沉浸在这样的夜色中,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扉已然是不言自明的了。再如《溪居》:“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村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贬谪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都是不幸的,但诗人遭受贬谪后却偏偏感觉幸运。因为这不仅使他摆脱了宦海“簪组”之累,而且可以在“来往不逢人”的独园孤村中享受到独自品位人生的乐趣。在柳宗元的笔下,冷月、孤山、荒村、野谷、幽泉、古木随处可见,充溢着萧瑟孤荒之感,而他正是在这一片孤绝超旷的自然之中,诠释出佛学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