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散文中的柳宗元(3)

时间:2021-08-31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本文的题目是《小石潭记》,潭中之水本该是主角。但是,除了开头一句正面写“水尤清洌”以外,就再也不提水了,好像对潭里的水一点感觉都没有的样子。倒是对石头,对鱼,很舍得笔墨。特别是写到鱼的时候,第一句,就好像说,鱼倒是有的,就没有水:“皆若空无所依”。这个“空”字,表面上是什么也没有,但是,妙就妙在没有水,恰恰就是写出了水之美的效果:水透明到像什么也没有,好像鱼都浮在空中一般。读者和作者达到了自然的默契:鱼是没有这个本事的,而是水透明到好像没有一样。应该说,这不完全是柳宗元凭空的创造,至少他是有所本的。南朝齐梁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就有“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也是用深到千丈也能见到水底、可以见到鱼来形容水的透明;但是毕竟水还是有的。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比吴文更胜一筹:“绿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用鱼的看似悬空,来强调水的透明。这显然是柳宗元所师承的。但是,郦道元是在正面描述水的颜色、质地的基础上,再用鱼的可视效果来强调水的清澈。到了柳宗元这里,就干脆不提水了,直接写鱼“空无所依”。更精彩的是,柳宗元不从正面,而是从侧面写效果,来突出水的清净。正面写的是日光,日光照下来,鱼的影子落在石头上。这一句写得更加有智慧,水清澈透明,得到更加独特的表现。第一,日光照到水里,没有变暗,可见水之清洌;这还不算,石头上居然出现了鱼的影子,影子之黑,正是日光之强、水之透明的效果。吴均和郦道元的文章,都以鱼的可视来反衬水的清澈,柳宗元则进一步用鱼的影子,用黑来反衬明亮,艺术感觉上的反差效果更为强烈。这可以说是柳宗元一大发明,后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苏东坡的《记承天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到承天寺寻张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错,盖竹柏影也。

  用影子之黑来衬托月光之明,和柳宗元的手法如出一辙。二十世纪初美国有一派诗人,声称师承中国诗歌的意象传统,号称“意象派”,其代表人物洛威尔就按照中国这种传统的原则写过《池鱼》,被美国评论家迈克尔·.卡茨认为可能是根据一幅中国画写成的。其实洛威尔根据的不是中国画,而是柳宗元的诗。洛威尔的诗译文如下:

  在褐色的水中/一条鱼在打瞌睡/在阳光下闪着银白的光/在芦苇的阴影里显得清亮/在水底出现的/绿橄榄的亮光/透过一道橘黄色/是鱼儿在池塘里春游穿/绿色和铜色/暗底上一道光明/只有对岸水中垂柳的倒影/被搅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