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散文中的柳宗元(2)

时间:2021-08-31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

  “清”字加上个“洌”,强调水的特点不仅是清,而且有寒气。好处在不但有水的视觉特点,而且有水的触觉特点。“全石以为底”,这本身就是罕见的,很奇特,在自然界很少见,但是这里还不仅仅是写了河床这一表面特点,而且又间接写了水的清彻。因为如果水不是十分而且全部清澈,就不能见底,也就不能见到全部河床而断定就是一块完整的石头。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自然界的统一和变化多端是联系在一起的。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强调的是形态的不统一,一派自然本色。多姿的山石与统一的河床形成对比。四个短句,只有一个名词,没有形容词而达到描写的效果,表现出复杂的山石形态,而词语和句法却是如此单纯,这不但是自然景色的奇观,而且是语言的奇观。前面是参差的长短句,后面是整齐、并列、没有形容和夸张的短句,发挥了古文的自然优于骈文的人工的长处,构成一种有张有弛的节奏;从心理感受上,又给人一种历历在目、不暇应接的感觉。对语言控制得很紧,是柳宗元的一种特殊追求。当然,柳宗元并不是不善于形容,在必要的时候,他也是不能不用形容词的,下面的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就很讲究。但是,即使形容也是力求简炼,表现树,颜色的感觉比较简单,就是“青”,是总体的感觉;“翠”,是枝叶。但这显然不是文章的重点,其着力点是枝条的状态,分别用了: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都是写枝叶茂盛,交互错综。这和前面的“伐竹为道”呼应,突出了树林的原始性。

  写到这里,还不能说是全文的核心,还没有写到作者对潭水的最大发现,下面才是全文的灵魂,才是使本文成为千古绝唱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