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荆州道怀古》全诗翻译赏析(2)

时间:2021-08-31

译文

  荆州的山川过去曾经是帝畿,

  宋台梁馆残留着依稀的遗迹。

  古树下马儿嘶鸣呵行人小憩,

  空城中长满庄稼呵野鸡乱飞。

  寒风呵,吹落树叶填平宫井,

  野火呵,烧进荒陵焚毁宝衣。

  徒使留居北方的词臣庾信呵,

  在咸阳一天到晚苦苦地思归。

刘禹锡《荆州道怀古》全诗翻译赏析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公元805年。

  公元805年,王叔文、王伾、刘禹锡、柳宗元等人辅佐唐顺宗李诵实行政治改革,史称“永贞革新”。这场具有进步意义的革新,因顺宗被迫内禅而失败。九月十三日,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十一月十四日,再贬为朗州司马。《子刘子自传》说:“予出为连州,途次荆南,又贬朗州司马。”他得知再贬朗州的消息时已经走到了江陵。江陵是楚国的郢都,梁元帝萧绎也定都于此。

赏析:

  《荆州道怀古》是唐朝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是诗人面对南国山川,缅怀历史往事,回味现实斗争,不胜感慨而作,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几个朝代灭亡的惋惜,更表达了诗人革新政治的抱负不得施展的悲愤,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岌岌可危的政治局势的忧虑。

  这首诗的首联“南国山川旧帝畿,宋台梁馆尚依稀”,粗粗两笔就把江山易主,古都破败的景象勾勒出来了。南国的山川向来是以秀丽而著称的。诗人所描绘的又是帝畿的山川,本应更加秀丽,但恰恰相反,诗人笔底的景色不是山川相缪、楼阁玲珑,而是“宋台梁馆”的遗迹尚依稀可辨。这不是秀丽,而是萧条。这一联既画出了“旧帝畿”的本质特色,又给人留有想象的余地,使人玩味无穷。“宋台梁馆”虽然是偏义复词,但却能使人立刻联想南朝宋、齐、梁、陈四代穷奢极侈,京都、京畿的楼堂馆所千门万户,豪华无比。接着,颔联、颈联进一步描绘了昔日的繁华的京都、京畿,而今是如何荒凉,如何冷落。倘若掩卷细思,这两联所描画的景物便历历在目:古树之下,烈马嘶鸣,行人歇息,空城之中,遍种禾黍,泽雉乱飞。寒风萧瑟,落叶飘零,宫井已被泥土、枯枝和败叶填塞殆满;陵园被火,宰树、棺椁以及宝衣皆焚烧净尽。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具体地描绘了昔日的繁华之地,如今是这样的荒凉。这两联中静止的景物很多,有“空城”、“宫井”、“荒陵”以及“宝衣”等等,如果直把这些静物死板板地排列在诗中,那一定是枯燥乏味,不堪卒读的。刘禹锡的高妙之处就在于在静物之中巧妙地安排了寒风摇动的古树,嘶鸣不已的烈马,刚刚歇息的行人,乱飞的泽雉,飘零的败叶,使诗中的景物动静协调,相得益彰;使诗篇增添了凄凉的景象,肃杀的气氛。最后,尾联明白地告诉人们,庾信枉费了思归之心,“旧帝畿”已经破败不堪了,没有什么值得留恋之处了。这两句语带双关,明写庾信思念江陵,暗喻诗人牵挂长安,全诗以此收束,可以说是余味无穷的。

  这是一首怀古诗。怀古诗是借古喻今,以古鉴今之作,要求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否则,就要流于空泛。这首诗句句都让人思考:南国的旧帝畿为什么今不如昔、诗人为什么有如此强烈的今昔之感。答案虽在诗外,但对于楚和宋、齐、梁、陈的历史稍有常识的人都是能找到的。楚国末期,政治日非一日,终为强秦所败;宋、齐、梁、陈,一代比一代奢侈腐败,更是尽人皆知、引以为戒的。这是楚和宋、齐、梁、陈灭亡的根本,也是“旧帝畿”今不如昔的原因。这首诗作于冬天,“麦秀空城”四字并非实写城内空空如也,唯麦子吐穗扬花而已,而是用“箕子朝周,过故殷墟”,“作麦秀之诗”的典故来写故国的荒凉。这不仅仅是表示诗人对几个朝代灭亡的惋惜,而是表达了诗人革新政治的抱负不得施展的悲愤,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岌岌可危的政治局势的忧虑。诗中暗示:唐王朝如不认真改革弊政,也会重蹈楚及南朝四代,特别是梁元帝的覆辙。  相关试题

  1.这首诗描绘了南国怎样的景象?请结合前三联加以分析。(5分)

  2.本诗的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