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反用典故不是李白的创举(3)

时间:2021-08-31

  ?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拜相,主张任用贤能,反对植党营私,擢王维为右拾遗。王维在《献始兴公》诗中赞美张九龄,并表示自己愿意报效国家:“侧闻大君子,安问党与仇。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感激有公议,曲私非所求。”?这说明壮年时期的王维很有些政治报负。开元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政治由清变浊。王维思想变化很大,向往归隠生活。但当时他却没有坚决退出官场,其原因并不像他自己讲的那样:“家贫祿既薄,储蓄非有素。几回欲奋飞,踟蹰复相顾。”(《偶然作六首》之二)实际上他是害怕弃官失禄,过清贫生活。置身官场“恐招负时累”,归隐山林又怕生活艰苦,这种矛盾心理,使他从开元末年至天宝年间,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安禄山叛军攻陷长安,唐玄宗仓皇奔蜀,王维扈从不及,被俘,缚送洛阳菩提寺拘押,失去自由。根据史实,结合诗作的情趣,历来注家都以为《山居秋暝》是天宝年间王维居辋川时的作品。这样看来,王维的《山居秋暝》比李白的《别内赴征》诞生得要早一些。于是,我产生了一个念头:郭老的论断?“反用典故应该说是李白的创举”,恐怕属于智者之失了。

  当时,这个念头还带有几分谨慎。因为对于李白《别内赴征》诗的写作年代学术界尙存分歧,毕竟有些注家以为作于天宝元年。果真如此,郭老的论断就未必是错。直到近期,我读了杜甫的五律《刘九法曹郑瑕丘石门宴集》后,可以断定:反用典故不是李白的创举。

  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引宋代黄鹤注,说《刘九法曹郑瑕丘石门宴集》是“开元二十四年以后作”。这个说法可信。因为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漫游吳越归来,转赴京师应试,不幸落第。那时,其父杜闲任兖州司马,杜甫便往兖州省亲,从开元二十五(737)年起,开始第二次漫游,“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开元二十九年(741),杜甫归东都洛阳。筑陆浑山庄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下。黄鹤注杜诗《对雨书怀走邀许主簿》,说“鲁訔年谱引公酹文云:‘二十九年,在洛之首阳祭远祖。’”据此可以断定,《刘九法曹郑瑕丘石门宴集》作于开元二十五年至二十八年间。该诗全文:“秋水清无底,萧然净客心。掾曹乘逸兴,鞍马到荒林。能吏逢联璧,华筵直一金。晩来橫吹好,泓下亦龙吟。”?前人曾说:杜诗“无一字无来历。”这话大抵不错。拿上述这首杜诗说,开头一句“秋水清无底”,就字字有来历。“秋水”是《庄子》一书中的篇名,潘岳的《秋兴赋》也有“澡秋水之涓涓兮”的句子。“清无底”,前人早已指出:这是“翻用”隋代卢思道“秋江见底清”的诗句。这种“翻用”是反用语典。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与杜甫是唐代诗坛上两座相峙并秀的高峰。清代贺裳说:“唐无李、杜,摩诘(王维)便应首推。”(《载酒园诗话》又编)假若认可这个说法,那么,李白、杜甫和王维恰好就是唐代诗坛的三鼎甲。李白得“诗仙”的美名、杜甫获“诗圣”的尊称,王维有“诗佛”的雅号。看来,诗界的仙、圣、佛,都有反用典故的技巧,但最先使用的是诗圣杜甫,而不是诗仙李白。

上一篇:李白的一生 下一篇:鲁迅的涤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