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李白之间只差一个吟诵(2)

时间:2021-08-31

二、吟诵在近代遭遇的尴尬及现今的复兴

  (一) 吟诵在近代遭遇的尴尬

  在古代, 吟诵从蒙童入学开始, 伴随读书人的一生, 许多诗词名家都在作品里直接提到了吟诵的重要性和日常性, 像“行吟泽畔”的屈原, “余亦能高咏”的李白, “独立苍茫自咏诗”的杜甫, 到近现代鲁迅的“吟罢低眉无写处, 月光如水照缁衣”。学习吟诵, 也并非是为了读给别人听, 而是个人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表达方式,

  1905年, 在中国施行了几千年的科举制度被正式废除。此后, 新式学堂异军突起, 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私塾教育。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之后, 西方朗诵方式随话剧进入中国, 朗诵逐渐替代了传统的吟诵, 人们在课堂上再难听到韵律极美、娓娓动听的吟诵了。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 在一些学者的努力推动下, 吟诵方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 但推进力量毕竟非常有限。直到今天, 吟诵在大范围的诗词创作与教学实践中都处于“断代”状态。诗词大家叶嘉莹说:“传统的吟诵几乎已经失传了, 我们不赶快抢救, 就要灭绝了, 如果我们不会吟诵, 用理智来写诗, 诗歌中兴发感动的力量难以找到, 诗歌的生命会被减损。”

  (二) 吟诵在复兴传统文化热潮中的复兴

  2010年中华吟诵协会在北京成立, 并在全国多个省市开展吟诵的宣传推广活动, 取得了热烈的社会反响。2017年起全国中小学初始年级统一使用的“部编本”语文教材增加了古诗文比重, 吟诵再次被呼吁重新走进校园。《中国诗词大会》《诗歌之王》等文化综艺类节目的热播, 也引发了诗词吟诵的热潮, 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吟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