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运熙先生的李白研究——青山长在,典范长存(4)

时间:2021-08-31

  作为一位在古代文论方面也卓有成就的学者,王先生还很注意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文学思想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他有好几篇论文都是探讨李白的诗歌思想的。至于上面提到的《李白诗歌的两种思想倾向和后人评价》,更从历代(包括现代)人们对李白的评价变迁之中观察分析其诗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对于种种评价,不是简单地宣判其对或错,而是力求作出合理的解释。如曾有人称李白为“颓废诗人”,胡适说:“我们总觉得酒肆高歌、五岳寻仙是他的本分生涯。”王先生并不赞同那些说法,但也并不说一声“胡说”、“片面”就完事,而是实事求是地分析形成那些看法的缘由,在分析过程中也就使得读者对李白诗有更完整、准确的把握。这也是先生一贯主张的“释古”态度的体现吧。

  王先生曾担任中国李白学会第一、二、三届副会长。1987年在马鞍山举行纪念诗人逝世1225周年活动时,先生与詹锳、安旗、朱金城、裴斐、郁贤晧、罗宗强等诸位先生共同提出倡议成立学会,先生就是那时被选为副会长的。当时我随侍前往,得以瞻仰诸位先生的丰彩,真是“座中都是豪英”。再往前两年,1985年5月,也是在绿茵匝地的美丽的马鞍山,举行过中日李白诗词研讨会,可说是酝酿学会成立的前奏。那次我也随先生同往,瞻仰了青山的诗人之墓。先生曾有诗云:

  诗国多英杰,尤称李谪仙。古风饶讽兴,乐府更明鲜。

  寂寞逢昭代,光辉垂万年。青山遗冢在,凭吊仰前贤。

  后来先生将此诗书赠马鞍山李白纪念馆。前年出版的先生的文集卷首,影印先生的若干照片,也影印了此诗。凝视着先生的手迹,慢慢地翻阅着这些照片,不禁怅然久之。还是那句话,只有学习、继承先生的精神,庶几能告慰先生的在天之灵。谨撰此小文,以寄托自己的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