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山水诗的特点及成就(2)

时间:2021-08-31

其次,李白笔下的山水各具特点,具有性格美。

  李白善于捕捉描写对象的典型性,加以准确描写,使他们展现出各自的性格和不同的面貌。如对庐山与黄山的描绘,这两座名山皆以秀美、壮奇著称,而诗人善于抓住庐山的灵秀,黄山的奇、怪的典型性,来表现两座山的不同特点。

  写庐山,侧重它与长江、鄱阳湖等景色相映成趣的水光山色。如“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御虚舟》),还有庐山倒映于湖中的翠影,如“影落明湖青黛光”,以及“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香炉峰瀑布。这些是庐山特有的个性,真可谓“九江秀色可揽结”,“青天削出金芙蓉”。

  写黄山,诗人又主要抓住其山奇、石怪、峰险的特征来刻画:“黄山四十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天倾欲堕石,山水寄生枝”。

  文如其人,对这些山水的性格描写,我们足以窥见诗人那豪放不羁、狂傲洒脱的性格。诗人笔下的开阔境界,明快景色,雄伟气势,实际就是他那博大胸襟,非凡气魄的体现。

  第三,山水作为描写对象,一方面表现了作者的热爱之情,另一方面又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具有鲜明的主观性。

  以往的山水诗人在描写自然风光时,往往是客观的描绘,像山水诗的倡导者谢灵运就是如此。他只是为写山水而写山水,很难从中看出他内心的思想感情,他明明热衷权位,却隐而不露。在王维、孟浩然等诗人那里,自然山水也主要是他们寄托精神,消融苦闷之处所,因而,“自我”也就常常消融在自然景物之中。而李白却不是这样,自然山水不只是他寄托精神,消融苦闷的处所,更重要的还是他追求个人自由解放的天地。强烈的主体意识,使山水自然积极地表现着诗人自我。他对客观景物的描写,往往以自己的主观意志来安排,客观事物往往成为他情感的载体而赋予新的意义,这种意义往往是以物随心移的方式来表达的。在他笔下,感情逻辑代替了生活逻辑,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面对仕途险阻,他就大声喊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在《早发白帝城》中,诗人写江水迅疾,“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笔调从容舒缓,这种抒叹实际是诗人遇赦后轻松愉快的心情的反映。

  李白得意也好,失意也好,他总是在诗中真实地流露自我,从不遮遮掩掩,故作姿态。当诗人心境平静时,笔下的江水也善解人意,显得风平浪静,月色绮丽,以至“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同是长江,有时又会随着诗人的情感波动而变得风险浪猛,好一派“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的惊险景色。晚年获罪流放夜郎,逆水行舟,焦灼、烦恼、绝望难以忍受时,诗人笔下的山水也随之烦躁,涌动:“巴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关无到时。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夸张的手法和巴山、巴水、三朝、三暮的反复出现,就是这种烦恼、绝望心理的形象写照。

  李白诗篇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经历了诗人情感的锤炼,凝聚着他追求自由,不顾一切地冲破束缚的精神,反映了李白奔放的情意和开阔的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