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在九江的旅游和诗文

时间:2021-08-31

  唐代诗仙李白(701—762)“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从大唐开元十四年(726)至上元元年(760)的33年间,五次漫游庐山与九江,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文和遗迹。

  李白第一次到九江于开元十四年(726),时年26岁。他游襄汉,上庐山,下金陵。

  李白第二次到九江于天宝九年(750),时年50岁,5月由金陵至浔阳,再上庐山。他在《浔阳紫极宫感秋作》诗中吟道:“陶令归去来,田家酒应熟。”

  李白第三次到九江为天宝十四年(756),56岁,为避安禄山叛乱,偕宗氏夫人隐居庐山屏风叠。

  李白第四次到九江,于至德二年(757),57岁,2月,因“附逆永王”罪,逃奔彭泽,系浔阳狱中。11月长流夜郎。

  李白第五次到九江,于上元元年(760),60岁,流放途中遇赦归来,复往浔阳,作《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李白对庐山的灵山秀水评价很高:“予行天下,所游览山水甚富,俊伟诡特,鲜有能过之者,真天下壮观也。”他认为“九江秀色可揽结”,曾一度打算“吾将此地巢云松”。

  “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以名山为良朋,熟悉山,理解山,以其谪仙之才,生花之笔,从各个侧面描绘了庐山的美。“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李白在诗中描绘了庐山之秀。在什么方位才能更好地纵览庐山秀色?“登临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诗人认为,登高才能见其壮观。他以南斗为背景,从宏观的角度,审视了庐山之美。“黄去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绘出了庐山的风云和山下的大江。“影落明湖青黛光”,“翠影红霞映朝日”,描写了庐山映照在鄱阳湖上的倩影和庐山日出时的壮观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