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文化性格与待诏翰林政治失败漫议(5)

时间:2021-08-31

  任何时代,官场都会有其相应的规范与规程。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封建文化的成熟期,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了唐代相关的制度建设与官职规范方面的严密。研究唐代文学者,常常会因为唐代文学中出现的诗化的浪漫而忘记唐代相关制度的周备以及士人入仕后对规范与制度的遵守。应该说士人在入仕后,都会遵循相应地官场制度规则,违触相关制度会受到非议乃至处罚,这是每个入仕而成为官僚集团成员的士人都明白的。岑参以舍人掌纶诰,因疾久不宿值承旨,即受到了同僚的非议;董思恭性清脱,因泄露进士考试问目,为三司推问,最后被除名流放(1)。所以,唐代一些主管铨选的官员,往往排斥那些文辞见长却个性张扬者。比如初唐的吏部侍郎裴行俭就以“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贬斥王勃等人“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旧唐书·王勃传》)。

  唐代对官员设立了完备严密的职律。当然不同级别、不同部门的具体规定有所不同,这里没有必要做全面的讨论。以下主要围绕与李白相关的翰林院的制度规范做些论析,以期说明李白的个性与长安高层官场文化的疏离与冲突。

  翰林院是在玄宗时期逐渐成为政治上具有重要地位与影响的机构的。关于翰林院的创建、沿革等,新旧《唐书》俱有记载。《旧唐书·职官二》下有“翰林院”条,并详载其处所、沿革、变迁等,云:

  天子在大明宫,其院在右银台门内。在兴庆宫,院在金明门内。若在西内,院在显福门。若在东都、华清宫,皆有待诏之所。其待诏者,有词学、经术、合炼、僧道、卜祝、术艺、书奕,各别院以廪之,日晚而退。其所重者词学。武德、贞观时,有温大雅、魏征、李百药、岑文本、许敬宗、褚遂良。永徽后,有许敬宗、上官仪,皆诏入禁中驱使,未有名目。乾封中,刘懿之刘祎之兄弟、周思茂、元万顷、范履冰,皆以文词召入待诏,常于北门侯进止,时号北门学士。天后时,苏味道、韦承庆,皆待诏禁中。中宗时,上官昭容独当书诏之任。睿宗时,薛稷、贾膺福、崔湜,又代其任。玄宗即位,张说、陆坚、张九龄、徐安贞、张垍等,召入禁中,谓之翰林待诏。王者尊极,一日万机,四方进奏、中外表疏批答,或诏从中出。宸翰所挥,亦资其检讨,谓之视草,故尝简当代士人,以备顾问。至德已后,天下用兵,军国多务,深谋密诏,皆从中出。尤择名士,翰林学士得充选者,文士为荣。亦如中书舍人例置学士六人,内择年深德重者一人为承旨,所以独承密命故也。德宗好文,尤难其选。贞元已后,为学士承旨者,多至宰相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