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31

  据安旗编著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郁贤皓编著的《李白选集》,《望天门山》是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时有感而作的。

  《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给人一种新鲜的意趣。

  德国文豪歌德说过:“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歌德妙语录》)王玲湘老师对李白诗《望天门山》的教学设计,印证了文学大师的论断。《望天门山》作为小学语文教材,经过多年的探究和施教,内容和教法似乎都已成型,难有新见。但是王老师从语文科学的角度重新“探测”此诗,不仅确论了某些解说,并且开掘出了新意。试说如下。

 一、虽说“诗无达诂”,但解读诗歌还是要依据尽可能多的材料。文学是社会生活的艺术反映,解读文学作品自然要尽可能地依据真实生活。王老师设计此诗教学,首要的问题就是准确解读本诗的字词句。本诗虽仅四句,但有些字词的解说不一,妨碍了对全诗的合理解读。王老师尽力研讨落实这几处不同的解说,甚至托我请教中国李白研究会的副会长薛天纬教授,得到了科学解答,对诗的解读有了科学的依据。比如“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回”字,流行解释为“回旋”,即“由于两山夹峙,汹涌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教师用书》)但是,古今一些资料却证明天门山两岸之间并不“狭窄”,而是江面宽阔,“相去数里”,没有“激起回旋”之壮景。于是,王老师依据宋本,解读“回”为江水随着山势,“折北而去”。此说不仅确定了本诗“回”的意思,而且也为“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合理解读奠定了基础。试想,李白顺江舟行过天门山,如果两岸间江水回旋,波涛汹涌,舟船颠簸强烈,他怎能静心观赏“相对出”的山景呢?所以,这个“回”的正确解析,不仅是对生活的真实反映,也是对全诗的合理解读。

  联想到当前不少教师备课时,注重教学方法创新性的多,重视教学内容正确性的少。这违背了唯物辩证法“内容决定形式”的基本原则,造成了教学的低效率。对比王老师对教学内容的严谨考证,我们是不是应该朝这方面多加努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