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梁实秋的戏剧批评(2)

时间:2021-08-31

  20年代的戏剧批评

  梁实秋最具影响的戏剧批评收在《浪漫的与古典的》一书中,其中论述比较集中的有两篇文章,一是《戏剧艺术辨正》,一是《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戏剧艺术辨正》一文主要讲述了四部分内容:(1)戏剧的定义。梁实秋认为戏剧的定义千头万绪、多种多样,难以圆满,理想的定义是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精神所作的:戏剧者,乃人的动作之模仿也。其模仿的工具为文字,其模仿的体裁乃非叙述的而是动作的。其任务乃情感之涤净与人生之批评。(2)戏剧与舞台。梁实秋认为戏剧与舞台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舞台艺术包括光线、布景、演员的声调姿势等,不是纯粹的艺术,而包涵了很大部分的技术;戏剧艺术则包括戏剧的题材的选择、结构的布置、人物的描写,是哲学的,是最高的艺术,两者不能混为一谈。(3)观众与批评。古希腊的戏剧观众具有较高的品位,而现代观众(主要指美国观众)注重的是娱乐与刺激,所以要尽力提高观众鉴赏最高艺术的能力;戏剧批评必须注重戏剧的本身,而与戏剧舞台无关。(4)结论。“我们现在这个时候,戏剧艺术浸假而投降于舞台技术之下,不应该有人起来作相当的辩护吗?”应该分清戏剧与舞台艺术的关系,重视戏剧艺术。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一文,是在上文《戏剧艺术辨正》第一部分的基础上主要对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定义作了详细的分析。亚里士多德的原定义是:悲剧者,乃动作之模仿也,而其动作必为严重的,必有起有讫,必有一定之长度。其文字则于全剧之各个部分中经数种艺术的点缀品之装饰。其体乃动作而非叙述。其用在激发人之哀怜恐怖之心,以使此种情感得正当之排泄涤净。梁实秋重点围绕了两个方面展开了论述,一是何谓“模仿”?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是与柏拉图针锋相对的,戏剧模仿韵对象是真实和理想,是人生中不变动的“普遍性”和“永久性”;这种模仿是想象的而非写实的,同时有节度有约束的。二是什么叫“排泄涤净”?悲剧的功效在能引起观众的悲悯与恐悸之感情,这种情感人人都有,但悲剧能予以相当的刺激,使其得到排泄的机会,然后情感才能得到纯正安息。或者说悲剧可以使人摆脱情感的重担,神志更为清明,理智更为强健。

  收在集子《文学的纪律》中的《论剧》一文,是一组与戏剧家余上沅商榷性的书信,可以看成是《戏剧艺术辨正》一文的重要补充。文章主要讨论了五个问题,一、批评家是否需要把艺术划分种类?梁实秋认为艺术品应该分门别类,这是做具体讨论的前提,这其实早在《浪漫的与古典的》中抨击了文学类型的混乱,在梁实秋看来类型的混乱本质是缺少理性的印象主义的表现。二、是否应该打破一切传统的标准?梁实秋认为文学没有标准就如同人类没有政府法律,打破一切传统是过激行为。三、把戏剧或艺术当作自我的表现只是批评学说里的一个派别,梁实秋对这种学说表示反对。四、推崇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认为介绍伊卜生(易卜生)的方法是错误的。五、戏剧运动的第一步和根基是创作戏剧(剧本),静心等待真正戏剧诗人的出现,而不是建筑戏院、训练演员、制造布景、缝制服装、配映光影。这一点其实仍然表现的是重视戏剧艺术反对舞台艺术。

  1932年出版的《文艺批评论》中虽然没有专门论述戏剧的篇目,但部分章节中仍有一些相关的论述戏剧的内容。其中主要集中在《古典的批评一希腊时代》一文第一节亚里士多德的介绍中,从内容上看没有创新,其实就是《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的翻版。

  概而言之,梁实秋20年代的戏剧批评其实主要论述了两个问题。一是戏剧的本质,戏剧是动作之模仿,表现人生中不变动的“普遍性”和“永久性”。这一问题的提出,其实针对的是当时流行的易卜生社会问题剧,在戏剧与社会、人生等关系的问题上,梁实秋始终坚持戏剧要表现人生。二是戏剧的效用,悲剧的功效在于排泄涤净,使情感纯正、理智强健。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些文章中,梁实秋只是不遗余力地介绍了亚里士多德的戏剧理论,缺少独创性,表现出严肃的古典主义的面貌,这样的戏剧批评其实也正是其新人文主义文艺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  30年代的戏剧批评

  梁实秋30年代的戏剧批评某种意义上进行了调整,这种调整主要体现在戏剧批评不再一味沉溺于传统,而是结合了现实,以往稍显古板的严肃面目也有所改变。

  1933年创作的《戏剧与戏剧文学》比较具有代表性,文章首先论述了接受对象观众的反映是戏剧成功与否的关键,剧作家要考虑到观众的程度和趣味,离开了观众戏剧就“好象不能存在似的”。这一点与20年代《戏剧艺术辨正》中所说的――“现代观众(主要指美国观众)注重的是娱乐与刺激,所以要尽力提高观众鉴赏最高艺术的能力,精英色彩日趋淡化而平民色彩日趋浓厚”相比,梁实秋的论述口气明显缓和了许多,不再像20年代那么绝对化,而是充分承认了戏剧技术性(舞台艺术)在戏剧中的重要作用,“技术成熟的戏剧家,就是成功的戏剧家”,“好的戏剧文学都可以上演”,戏剧的技术性是仅次子文学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再次,戏剧的文学性,这仍然是梁实秋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