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文化心理对其散文创作的影响(3)

时间:2021-08-31

  梁实秋这种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还表现在他对现实人生的热爱,追求一种充分享受人生的艺术生活。于是理发、散步、请客、旅行、过年、饮酒、下棋、吸烟、喝茶以及中年、老年、退休都成了他津津乐道的话题。在他看来,这些平淡无奇的小事中体现着某种可以玩味的“人性”因素。梁实秋便是凭着深厚的文化修养及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宛如外科医生一样一丝不苟地解剖着日常生活中各种习俗和事件,并用优雅风趣的文学表达使之显露无遗,一切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在梁实秋的显微镜下都表现得格外荒诞和夸张。如在《谦让》一文中,梁实秋仔细剖析了人们在各种场合的礼让心理,得出结论:“可以无需让的时候,则无妨谦让一翻,于人无利,于己无损;在该让的时候,则不谦让,以免损己;在应该不让的时候,则必定谦让,于己有利,于人无损。”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人们在某些场合之下虚伪的心理和伪装的面目。在《旁若无人》中则惟妙惟肖地描摹了在某些公共场合中人的不雅行为,例如欠伸本是常事,但某些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张开血盆巨口,做吃人状,把口里的獠牙显露出来”,并且“伸胳膊伸腿,如演太极”,更有甚者打呵欠时还带着音乐“其声呜呜然,如吹号角,如鸣警报,如猿啼……”以滑稽幽默暗示着人应该遵守公共道德和规范。这些身边琐事,经由梁实秋艺术的体验和描述,便升华到了超越现实功利的境界,体现出独特的韵味和光彩。   对于一般的世风,梁实秋的笔调与针对官场的笔调有所不同,他总是以冷静的态度,去描写一种永恒不变的人性。因此在描摹世相人情的时候,语言显得比较温和委婉,表现出一种绅士之风。如《旁若无人》中细致地描写中国人在公共场合的某些不良行径时,梁实秋并没有板起脸孔,语重心长地训诫开导,而是以轻松诙谐的语调娓娓道来。在文章的末尾引用了叔本华的一段寓言提醒人们:“这世界上除了自己还有别人,人形的豪猪既不止我一个,最好是把自己的大大小小的刺毛收敛一下,不必像孔雀开屏似的把自己的刺毛都尽量伸张。”[8]在不动声色的背后隐含了自己强烈的感情,真正达到了鲁迅所称许的“无一贬词,而情伪毕现”。这类作品对人的讽刺虽然轻微,但却可明显看出梁实秋崇尚文明,反对愚昧落后的价值取向。  梁实秋散文的独特艺术魅力,正反映了这位现代文学巨人独特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哲思。梁实秋虽然经历了时代风云的变幻和是是非非的冲击,接受了中西两种文化的熏陶,但在散文中他表现的始终是一种散淡平和的心态。对外界事物随遇而安,对生老病死取豁达之态,不消极避世,不贪图功名利禄,只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审美的享受,以一种超然自适的平和心态衡量着人性的真善美与生活中的苦乐。在对生老病死的感慨、世相人情的描摹中,梁实秋总是以一种雍容典雅、亦庄亦谐的笔调来深深地吸引住读者,让人在阅读时感觉就像在一盏油灯下与一位饱经磨砺的智者促膝谈心,闲话家常,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从他优雅风趣、温柔敦厚的语言风格中感受到他旷达乐观的情怀,从而达到心灵的净化。

  在散文创作中,梁实秋以丰富的学识,深邃的思想,站在中西文化融合的崭新高度,旁征博引,融会贯通,创造了有别于文人散文和学者散文的崭新的散文范式,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