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文化心理对其散文创作的影响(2)

时间:2021-08-31

  纵观梁实秋的散文创作,在文中他常以旷达幽默的态度对待日常事物、世相人情、人生境遇,从而对它们进行审美把握,在这种与日常生活事物的和谐相处中建构起一种超越世俗功利的人生境界,从中展示梁实秋乐观旷达、优雅风趣的人生情怀。这与他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有关。

  梁实秋自幼接受中国传统的文化教育,后来就读于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接受新式西方教育,又到美国留学,可以说他身上既有中国传统士子的精神情怀,又受到西方思维话语的浸染,因而具有某种开放的文学眼光和情感认知方式。从步入中国现代文坛开始,梁实秋就自觉承担了为中国现代文坛把脉问津的历史使命,他是“怀抱着救中国文学之弊的理想和建构中国现代批评新体系的愿望开始他的文学批评生涯的,这也便使他得以超越大多数文学者济世的启蒙和救亡立场,高蹈于焦灼激切的时代大氛围之上”[5]。但是梁实秋的古典主义在中国始终没有找到立足之地。他先因对五四新文学的刻薄批评使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又因与文坛泰斗鲁迅数次针锋相对地论争,而落下“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的骂名。三十年代因反对“文学的阶级性”遭到左翼理论家的围攻。在1938年又因一篇《编者的话》成为“与抗战无关论”的历史罪人。经过种种历史风波和无情的打击后,梁实秋在重庆北碚写作《雅舍小品》时思想上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慷慨激昂的文坛斗士变为一名宠辱不惊、旷达恬适的中年学者,早年冲动进取的精神已经被平和沉稳所取代。

  梁实秋曾说:“一个地道的中国人,大概就是儒道释三者合流的产物。”无疑,他追求中和之度,正是立足三教之上的重构,也正是他自己清淡雅洁,随心所欲,以内心的丰赡适意为人生情趣的写照。写作《雅舍小品》时,梁实秋似乎更钟情于“道家”,他在行文中总是心平气和,随遇而安。“他以轻松自得的笔调玩味生活中的各种情趣,并把纯粹的生活体验化为人生的审美,即便是痛苦的经验也常常进入审美的视野。”[6]这种散淡平和的人生态度正是他《雅舍小品》的精神内核和独特风范。如《雅舍小品》的开篇之作《雅舍》,最能集中全面地体现梁实秋人到中年的雍容心态和乐观旷达的人生情怀。雅舍是梁实秋在重庆北碚时与友人合资购买的一幢房子的名称。雅舍“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而且“鼠子自由行动”,“聚蚊成雷”。是时,国运艰难,战火连绵,梁实秋心系国家之安危而身处此陋室,却还觉得“‘雅舍’还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于是“不论住哪里,只要住得稍久,对那房子便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7]好感油然而生,在平凡简陋的环境中寻求乐趣,感悟一种旷达、安谧与亲切。梁实秋便是在这荒山辟野、安闲恬适的氛围之中,以一种普通人难以拥有的超然态度来体验人生和咀嚼、享受人生的种种滋味,将外部环境给人造成的无奈与痛苦变成虚幻缥缈、自得其乐的人生享受。在淡然一笑中忘怀得失,感受人生情趣,求的是精神上的丰腴与完满。这是因为梁实秋身处于新旧交替的时期,经历了世纪风云的变幻,受到了中西两种文化濡染,思想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在精神风貌上得到了改观。梁实秋对“雅舍”的眷恋之情,只因“住得稍久”而产生感情,完全超越了现实功利性,因此,梁实秋便在类似“雅舍”的世俗物质上培养了一种超越世俗的乐观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