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的小说创作(4)

时间:2021-08-31

  三是社会写实类小说,如《上海人到纽约》、《悲喜剧之一幕》。

  这类作品比较注重社会生活的描摹。《上海人到纽约》主要描写了一个上海人到纽约后的颇为滑稽的经历。上海人在国内本是比较洋气的,然而到美国后如同乡下人进城,闹出一连串的笑话。作品在后面注解中说到:“……当时上海某小报每日连载《乡下人到上海》,取笑乡下人在十里洋场的土憨气。梁实秋便写了这篇《上海人到纽约》,也逐日在《青光》上连载。”艺术表现上采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是这篇小说最引人注目之处。作品以漫画式的手法具体刻画了上海人在纽约的一系列言行,下火车、问路、买报、擦鞋、、喝可乐、吃饭、访友、看戏、住宿……因为不熟悉美国而产生的一系列误会和笑话。作品语言活泼而夸张,与其散文的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比较接近。在他看来,“讽刺总归还是善意,还是出于与人为善的一点同情……”[7],所以小说中的讽刺比较委婉含蓄。

  《悲喜剧之一幕》是能见到的最晚的梁实秋的小说,写于1933年,是一部反映农村婚姻生活中女子命运的一篇小说,也是一篇形式上相对比较成熟的小说。作品主要记述了小家碧玉赵姑娘富有而美丽,嫁给宋家后过着满意而安逸的生活。然而出嫁前被仆人李大引诱失身而怀孕的真相暴露后,赵姑娘被丈夫宋二爷遗弃,过着女佣般的生活。七年后宋二爷偶然见到赵姑娘,旧情复燃,赵姑娘重新得到宠爱,由此上演了生命中的一出悲喜剧。这样一部反映农村婚姻的题材,在二三十年代的小说中并不鲜见。对这样一个题材,左翼作家很容易把它表现为一个革命的主题。按照左翼作家的创作模式,我们可以虚构成赵姑娘在革命力量的引导下,积极抗争,最终冲破家庭的藩篱,获得了婚姻的自主,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但梁实秋的题材处理方式是比较独特的,把结果写成赵姑娘重新得到宠爱,一个我们感到非常新异的结局。这样的处理方式其实是和梁实秋的文艺思想密切相关的。30年代梁实秋反对文学的阶级性,强调文学是人性的反映,“阶级性只是表面现象。文学的精髓是人性描写”[8],所以这样的结局处理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正是为了宣扬自己的文艺思想,题材的独特处理表明了其思想倾向,或者说就是为其理论作一个注释,与左翼创作唱一出对台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