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的小说创作(2)

时间:2021-08-31

  这两篇小说都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基本上都是以自己生活作为素材的。《苦雨凄风》实际上就是记述了女友程季淑为梁实秋的送别:“我到了上海之后,住在旅馆里。创造社的几位朋友天天来访,逼我给《创造周报》写点东西,辞不获已,写了一篇《苦雨凄风》,完全是季淑为我饯行时的忠实纪录,文中的陈淑即是程季淑。”[1]所以小说完全是现实生活的实录,自传性质一目了然。《公理》这篇小说所反映的内容虽然在梁实秋的所有回忆性散文中没有提及到,但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很多现实的印记,尤其有意思的是小说中部分细节,我们都可以在他的回忆性散文中找到相应的记述。如主人公鲁的房间布置:“一幅他的情人赠他的绣画。”1923年9月梁实秋到珂泉,并在此学习生活一年,在多篇文章中曾提到珂泉居所中所挂的留美前季淑赠他的绣画《平湖秋月图》。小说中学美术的W君,现实中指的是在美国期间与他交往频繁的闻一多,如小说中“W君正在画一幅油画,穿着一件涂满油污的布袍,桌上一尊珐琅宝鼎里面正焚着浓馥的檀香”,这些内容在回忆性散文《谈闻一多》中都提到过,尤其“珐琅宝鼎”闻一多后来把它作为礼物赠给了梁实秋[2]。此外,小说的主题反映了对美国种族歧视的憎恶,宣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其实这也与作者当时在美国的心境比较一致。

  二是心理分析类小说,如《最初的一幕》、《一片狂言》、《谜语》。

  《最初的一幕》在文后注明本来是一部长篇小说《茧》的第一章,《茧》也是一部有始无终的作品,只写完此章后未能继续,于是当作短篇小说发表在《清华周刊》242期上。虽然作者说其有“独立性质”,但这样的说法显然有点牵强附会,整篇小说主要写了进入青春期的“我”情绪茫然、忧郁、对异性的关注。假如我们从传统意义方面来分析这篇作品,得到的结果可能是很失望的。整个小说只有一个情节:一个浣衣的女子使“我”感到心里产生了一种不可言喻的愉快,而这个情节仅占作品的八分之一,其余的主要采用了叙述和抒情的手法,叙事显得凌乱而无中心,完全是试笔阶段的一部比较幼稚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