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的文学思想(2)

时间:2021-08-31

  (1)人性观思想的形成

  梁实秋的思想秉承中国的孔子、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古典思想,追求一种中庸的人生境界。当梁实秋在美国接触到欧文·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时,他的人生目标与文学追求便有了生长的土壤,“人性论”文学思想也因此形成。如果仔细分析梁实秋的思想,并把他的思想和他的老师白璧德加以比较,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其实梁实秋的人性论和他的老师是一脉相承的。文学界这样评价梁实秋的“人性论”思想体系:“一端直接通向西方哲学与文论,另一端则勾连着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仔细推敲其“人性论”思想体系,我们会发现,它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2)人性论的核心

  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是彰显人性的。在《文学的纪律》中,梁实秋提出:“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梁实秋,1988)。”梁实秋的人性论体系包含了以下两个重要方面:一为自然人性和人性的对立。作为一名新人文主义的忠实信仰者,梁实秋继承了白璧德的二元论思想,认为人性是情欲与理智、善与恶二元对立的,人之所以为人,是理性制约情欲的结果,理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不是作者的感情流露,而是作者在理性的指导下对人的真实和生活真实的反映。梁实秋将“人性”与“自我”进行了区分,认为“自我”属于人类情感的感性面,没有经过理性的升华荡涤,不具有人的现实性的刻画。因而,梁实秋这样规定人性:人性是不分古今中外,人性是普遍的、固定的、常态的、健康的(白春朝,1991)。二为阶级论与人性论的对立。梁实秋认为,文学本无阶级之分,只有是否具备“人性”,因为文学无国界,可以超越民族种族的限定,更没有所谓的阶级属性,“文学就是表现最基本的人性的艺术”。梁实秋认为: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本无阶级可言,强调文学的阶级性,就会使文学坠入一条不归之路。梁实秋反对文学作为革命宣传的政治工具,反对文学中的功利色彩,避免使文学成为政治的附庸,反之,无疑是让文学失去了自身的立场。反对文学的阶级性的目的不是其故意在宣扬写作技巧和艺术表现手法,而是强调人性的重要意义。在他看来,只有人性才能使文学作品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使作品具有真正的社会价值。梁实秋的人性论体现了文学观的一种全局性和历史感的纵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