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茶馆》语言特色分析(2)

时间:2021-08-31

  《茶馆》的语言幽默风格还与讽刺、简练、流畅相结合的特点。老舍写东西从无虚华或故作惊人之笔,然而那种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精粹语句,却常常含有惊人之处,令人拍案叫绝。他能一笔两笔就勾勒出一个人物,也能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人物的灵魂。他用不多的笔墨,就把唐铁嘴这个江湖骗子的油滑、无耻和满身的奴性,描绘得淋漓尽致。唐铁嘴是个烟鬼,第二场出场时,王利发谈起他这个嗜好,他说:“我已经不吃烟了!”“我改抽‘白面儿’啦,你看……,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几句对话,一个油嘴滑舌的江湖骗子,就活脱脱勾画出来了。当人们听他说“我已经不吃烟了”,以为他改邪归正了,然而他出人意料地接一句:“我改抽‘白面儿’了”,人们不禁轰然大笑。但仔细琢磨却又蕴含着深意,却偏偏要自我炫耀,这是一种让人带泪的笑。老舍先生在剧本的台词里,巧妙地吸收曲艺相声的语言技巧,不时地“甩包袱” 把一些合乎情理但出人意外的“笑料”一甩出来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幽默效果。

  二.人物语言个性化

  人物语言个性化是本剧的又一特色,老舍善于从人物的身份、思想、性格出发,让他们说出符合自已个性的语言。《茶馆》在语言方面的成就是十分突出的。这个戏里人物说的全是北京大白话,没有政治标语和口号,也没有一般的话剧腔。可是大白话说得有特色,既有地方的、时代的色彩,又有幽默与讽刺的风格;既符合人物的身份,做到了语言性格化,又说得那么简练、流利、形象、生动。比如王利发是《茶馆》的灵魂人物,他的的台词不但符合其茶馆老板的身份,而且表现了他性格的发展变化。剧的第一幕,王利发正当青年时期,雄心勃勃,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处事的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他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上下应酬,左右逢源。这时他语言的特点是由精明带来的风趣圆滑。秦仲义到茶馆里来说要涨房租,王利发推托、应付说:“二爷,您说得对,太对了!可是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涨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是!!”秦仲义说:“你这小子,比你爸爸还滑!哼,等着吧,早晚我把房子收回去!”王利发则说:“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是多么照应我,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人们听到这些圆熟风趣、油嘴滑舌的对话,无不发出会心的笑声。第二幕是王利发的中年时期,由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苦闷中带有牢骚。幕启时,茶馆正准备重新开张,而他却说:“我要是会干别的,可是还开茶馆,我是孙子!”当听见远处有隐隐的炮声,他就冲着妻子王淑芬说:“听听,又他妈的开炮了!你闹,闹!明天开得了张才怪!”王淑芬说:“明白人别说糊涂话,开炮是我闹的?”其实王利发并非糊涂,而是因为心烦意乱、怨天尤人,才发牢骚讲怪话。第三幕是王利发的老年时期,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王利发也彻底泄了气。此时他语言的特点是由绝望而带来愤世嫉俗的嘲讽和反抗。小丁宝向他问候:“老掌柜,你硬朗啊?”他不说身体好坏,而是说:“要有炸酱面的话,我还能吃三大碗呢,可惜没有!”小唐铁嘴奉庞四奶奶之命前来威逼他交出康妈妈:“王掌柜,我晚上还来,听你的回话!”王利发根本不正面回答,而是话中带刺、愤然反抗说:“万一我下半天死了呢?”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直到走到人生的尽头,这才明白几十年来的小心谨慎、苦撑苦熬,全算白饶,面对死的诱惑,他到底喊出了从来没敢喊出口的的话:“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了活下去!是啊,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我可没作过缺德的事那些狗男女都活的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这也是萦绕在社会底层小人物们心头的一致困惑和愤怒。老舍正是这样通过王利发语言的变化,揭示了他性格、命运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化。这种运用语言的功力,若非大师,是很难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