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学方案设计(4)

时间:2021-08-31

  (二)问题探寻

  郭沫若认为文章前面写极乐,接下来突然转到悲痛,“悲得太没道理”,你是怎样认为的?

  明确:人对生命短途、世事无常的感叹,或者说对死亡的恐惧和忧虑在快乐得意时产生,这在中外历史上都不是偶然现象。汉武帝《秋风辞》中“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就道出了这种现象的正常。古希腊史学之父克谢尔克谢斯率领波斯历史上最大的一支远征军向希腊进军,在阿比多斯海湾,他检阅全军。他的陆军遮天蔽地,他的水师布满海湾。他感到荣耀,感到幸福,但随后他又感伤起来,而且潸然泪下,对他的叔父说:“当我想到人生的短暂,想到再过一百年后,这支浩荡的大军中没有一个人还能或在世间,便感到一阵突然的悲哀。”波斯王在人生巅峰产生“突然的悲哀”,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根源于他对生命局限性的深刻洞察和对世间的无情的恐惧。这种悲哀、这种对世间和死亡的恐惧并不必然导向消极悲观,法尔会激发出更强烈的创造冲动,使他们以现实的努力来抗拒人生的虚幻和时间的奔流。

  板书设计

  乐——四美具(良辰、美景、畅叙、盛会)——叙集会盛况

  痛——人生短暂(情随事迁→终期于尽) ——发人生感慨(生命个体)

  悲——千古同悲,引发思考 ——言写作目的(生命全体)

  教学反思

  《兰亭集序》这篇文章虽不长,但并不好理解。在字句疏通上,可以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自主完成,至于文章的脉络和所表达的思想,则需要通过设计恰当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把握。第二段的中心意思是表达人生短暂的苦痛,第一句是中心句,其下文字皆是围绕第一句阐发,先写人“情随事迁”要生发感慨,然后递进到更何况是“终期于尽”呢,由此完成对第一句中人生短暂的阐发,得出“痛”的感慨。第三段通过“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作者鲜明的态度。并通过昔人、今人、后人的对照,把前面对个体生命的“痛”上升到群体生命的“悲”,表明人们对生命的体验是一致的,引导后人关注生命的价值,激发后人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这样,文章的内涵清晰了,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