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写作思路探究(2)

时间:2021-08-31

  第一自然段,共有三层意思。“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为第一层,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群贤”三月初在兰亭相会,是为了“修禊事”。第二层“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共两句话,前一句写兰亭美景,后一句写士大夫的行为。景虽美,若阴雨晦冥,便大煞风景,所以第三层便水到渠成:“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a href='/wenxue/zawen/' target='_blank'>杂文砍一常阋约犹椋趴衫忠病?rdquo;这一层也是两句话,第一句写天气的美好,第二句写人们的行为和主观感受。全段第一层交代聚会和结集缘起,是叙事;二三两层均为两句,方式相同,前一句是写景,后一句则为议论。这两层中都有“足以”二字,需备加关注,作者的感慨之情隐含其中。如果说第一层为“叙”,第二层“叙议并重”,那么第三层则侧重于“议”了。从全文来看,这一段属于记叙,但这不是作者的真正目的。他的意图是从叙入手,为下文抒发感慨作铺垫。要抒发什么感慨,下文自有论述,但这一段从头到尾,势已蓄足。

  登临山水是南朝士族阶层优闲享乐生活的一部分,可以说是当时的一大习俗。王羲之胸怀旷达,爱好自然山水,厌恶繁华生活。兰亭美景与风和日丽的天气,不仅引发了士大夫们畅谈玄理、寄情山水的豪情,更引发了王羲之神游万仞、思接千载的无限感慨。

  第二自然段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夫”字为抒发感慨的标志。作者从人们为人处世的方式入手,把人们的交往分成两种形态:静态(内向)和动态(外向)。这只是表明了人们为人处世的方式有所不同罢了,并不是作者的真正意图。作者意在以此为切入点,引出第二层的感慨。“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己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者从不同处世形态的共性──“情”“怀”出发,抒发了自己“重死生”的感慨。这一层可分为四个阶段,即人们喜爱某物时、厌倦该物时、回顾由喜到厌的过程时、面临死亡时。在这四个阶段,不同处世方式的人的共性是都要抒发某种情怀,但每个阶段抒发情怀的程度又是不同的。“情感系之”“犹”“岂”表明了程度的逐渐加深,从而抒发了面对死生情感更甚的情怀,自然引出“重死生”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