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学反思是(2)

时间:2021-08-31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篇二:

  (一)、关于《兰亭集序》的众多争鸣文章,主要焦点集中在主题的认识上,包括本册教材配套的教参在内,一般都认为是王羲之借题发挥,论证了一个中心论点——要“重死生”,这种看法虽顾及了魏晋的世风(尤其是玄学之风),但忽略了本文作为“序”的作用,于是给学生摆出了一个难处理的问题:“重死生”的观点论证来干什么?与作此序有何关系?因此,我们决定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考证魏晋世风的基础上,分析教材,得出合理的结论,否则单纯照搬教参观点,难免给人强加观点的印象,很难令人信服。同时,学生在收集资料、调查考证中,既能获得知识、能力等各方面训练,又能较为科学思辨地解决问题,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探究,基本上达到了这一目的。

  (二)、学生图书查阅、调查采访以及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为今后独立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打下了基础,这样的实践活动应鼓励学生大力开展,生活就是语文,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了解我们的现在,探究我们的过去和未来,对树立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

  (三)、本次课探究的面有限,课题的确立有一定难度,仅选取与课文内容最为紧密的几个问题粗浅论之而已,探究中还有众多缺陷,敬请批评指正,我相信通过我们师生共同不断的实践,能够逐渐减少这样的不足,以获得更大的进步。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篇三:

  今天下午我们高一年级语文组全体语文教师在我的班级高一(19)班听了我的一节公开课。从课后老师们的评价看,我的这节课是成功的,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我的这节课是《兰亭集序》的第二课时。第一课时所解决的问题是,明确了第二单元的学习目标,了解了王羲之这位作者及作品创作背景,教大家读了三遍文章,又帮助大家梳理了生字词、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可以说第一课时大家学习很充实。这样的课很实在但也没有什么新意,当然也是最保险的课,一般来说不会有什么闪失。那么,第二课时我仍然这么上吗?我也知道第二课时主要是分析文章的主题,我带着大家分析一下文章就可以轻松完成任务。但我总觉得这样上太乏味,缺少创新。第二课时应该体现一下新课改的精神。怎么上呢?我在思考之时突然大脑的屏幕上仿佛有一个闪电闪过──对联。对呀,这篇文章能不能用对联带动起来呢?我还记得我在上一届教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时,曾撰写一副对联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学生对这副对联也很感兴趣,都纷纷抄在书上。如果我也用这副对联带动文章的讲解可以吗?我在心里默默地设计起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来。很快我的第二课时就设计出来了。

  现在想一想,我的这节课确实有可圈可点之处。

  在课堂上,我首先给同学们卖了个关子:“今天这节课,我们每位同学都要作一副对联!”同学们一听就慌了。因为他们从来没拟过对联。“这副对联很好拟,我先给大家做个示范!”于是我边带着学生读文章边分析文章的精邃,边拟出如下对联:

  群贤毕至,一觞一咏成就兰亭华章,信可乐也;

  少长咸集,几俯几仰参悟人生哲理,岂不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