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下册《兰亭集序》课堂实录(2)

时间:2021-08-31

  师:(询问第一生)你为什么找这句?

  生(徐皓东):首先这句话的意思是……(师打断)

  师:你找的是哪句?

  生(徐皓东):“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我觉得这句就是写他们到了兰亭以后,他们通过这些东西开畅胸怀,极尽视听的乐趣,就是他们通过这些景,得到一些感受,我觉得这个是主要的。

  师:他们这次的聚会是一件很开心、很温暖的事。请坐。这边这位同学,你说。

  生(郭映彤):我觉得这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它是对这里景色的高度概括。

  师:你觉得是这句,你为什么觉得是这句,它仅仅是写实吗?

  生(郭映彤):还有一点表达了个人的心情感。

  师:嗯,一切景语皆情语。其实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我很赞同他选的这个句子。为什么?心情、心境,它不一定要通过直抒胸臆的句子,笔下景物就融入了作者情感。后面那位女同学,你说说你的意见。

  生(郭映彤):我觉得他前面写景象,他写景的原因就是为了引出他后面那件事儿。

  师:后面什么事儿?

  生(郭映彤):他们一起去集会、喝酒。一起去“修禊事也”这件事儿。然后由这件事引发他下面那些议论,然后……

  师:还有议论,什么议论?

  生:……

  师:有没有议论,同学们?

  生:有。

  师:有。(板书:议)

  生(郭映彤):就是他议论一些人生的态度。

  师:如果让你选最能表达作者人生态度的句子,你选哪句?

  生(郭映彤):“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师:你觉得是这句吗?确认吗?

  生:……

  师:没关系,我们一个个来。我们思维的跳跃性比较大,我是顺着这个同学的思路来的,这个问题我们留着,如果我们确认了它有议论,那么就要确定最能表达作者的观点的应该是哪个句子。我们现在再回到原来的问题上来。这个景致如果要我们概括的话,我们要选哪什么句子?我们把刚才发表的意见集合起来,我们在一起对话,要形成一个共识的话,我们四位同学的发言,我们觉得哪个可成为一个共识,当然,我刚才已经表明了我的态度,你们赞成不赞成我的态度?

  生(众):赞成。

  师:为什么赞成?因为我是老师?

  生(众):(笑)

  师:是不是因为我是老师,我赞成这个,你们就赞成这个?

  生(众):不是的。

  师:那你们为什么也赞成刚才这位同学的观点,如果没有我的观点,你们赞成不赞成?

  生:……

  师:不敢说。其实这里就牵扯一个写作技法的问题,我们写文章,往往就喜欢抒情,直抒胸臆。是不是所有的直抒胸臆都能把你真挚的感情抒发出来呢?不一定。其实我们的感情是通过文字,通过言语,通过,杜甫的诗有一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不是看到所有的景致,优美的景致,你的心情一定是好的?

  生(众):不是的。

  师:不是的,因为景致是跟人的心情一致的,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写在这儿。(板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师:刚才同学讲了,它(文章)是叙事,叙了件什么事?

  生(众):修禊事。

  师:修禊事?是什么意思?

  生(众):做禊事。

  师:可以这么说,但还可以用另外一个句子,就是很简单很直白的一句,在哪里聚会?

  生(众):会稽山的兰亭。

  师:那是哪个句子?

  生(众):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师:那如果要选择,是这句,还是下面那句?

  生(一部分):下面那句(修禊事也)。

  生(一部分):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师:看标题。

  生(众):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师:所以我们阅读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解题,同时要弄清楚作者是如何扣题的,也是我们写作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古文。古文讲究入题,扣题,这是与我们现代人写文章的一个区别。好,那么,聚会的心情我们已经知道了,(示意板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一句),本来是怎么样啊,很高兴的一件事对不对?

  生(众):是。

  师:但整个文章读下来是不是很高兴呢?

  生(众):不是。

  师:为什么说不是?这其实就涉及到我让大家思考的问题了。如果说我们要找出他议论的句子,要找出核心的句子,应该是哪个句子?

  生:……

  师:没关系,我们再把课文读一遍,是我放录音,还是自己读?

  生:自己读。

  师:好,大家再读课文。(学生读课文,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师:有没有找到?

  生(徐皓东):我觉得是第三段第二行“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师:如果让你从中选最精确的句子,你选哪一句?你自己再读一遍。(提示:)我们阅读的时候要抓“关键词”或“中心句”。如果要找关键词、中心句的话,在你读的这么多当中,你选哪个?或者大家替他选择。

  生(徐皓东):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师:请坐。

  生(梁媛媛):我感觉是第三段最后一句“死生亦大矣”。因为找中心句一般不都在段子的前面或后面吗,这段前面是分着写的,后面是总写。

  师:你从行文的结构来说,认为这是一个总结句。请坐。

  生(邢乃中):我觉得是第四段“虽事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因为他从前面不高兴了,到后面“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一句有些悲伤的意思,但是他没有一直悲伤下去,因为悲伤到一个点上,痛定思痛,会有一些感悟,所以他思考到这个地方,他思考出一个……他可能拐到一个死胡同里,他只能把这次写的诗记录下来,流传下去,让后世人也和他一起思考,可能会“悟”出一点,他说“每览古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一怀”,也就是说,他和古人一样是有相同的思想情致的,但是并不能揣摩出古人的意思,于是他觉得每个人的思考是不一样的,所以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让后人看一看他们怎么想的,然后“亦将有感于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