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课文兰亭集序的教学实录(7)

时间:2021-08-31

  师:下面,齐读第四段,再次体味这种深沉的伤感,体味这种清醒与执着。

  (生齐读第四段)

  师:前面,我们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这个“痛”字在品读,在体悟。我想问问,对于“痛”,大家通常的反应是什么?

  生(齐):怕!

  师:“痛”美不美?

  生(齐):不美!

  师:可是,看看王羲之,看看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痛”的历史,我们却分明可以感受到一种别样的美。老师这样说,有没有道理?

  生:有道理。

  师:同学们说说,这个“痛”美在何处?请结合你所知道的中国历史上的“哀痛者”,比如屈原、杜甫陆游、辛弃疾、文天祥、龚自珍、鲁迅等等,写一句话。

  (生思考、拟写,师巡视,点请学生发言)

  生22:人生苦短,王羲之把他对生命的清醒认识写下来,很美。

  生23:屈原“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哀民生之多艰”,他很痛苦,但也很美。(热烈掌声)

  生24:鲁迅看到当时的人们很麻木,非常痛苦,于是就写文章,坚持战斗。

  师:中国的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就是最为清醒最为执着也最为痛苦的一群人。因为最清醒,所以最痛苦;因为最执着,所以最痛苦。

  同学们都谈得很好。因为时间关系,发言先告一段落。如果有兴趣,请你以“痛之美”或者“从《兰亭集序》看王羲之的生死观”为题,将你前面所写的一句话,扩展成一篇随笔。可发至我的邮箱:dzh_019t@luohuedu.net。老师也写了一篇随笔《名士、名篇及其它》,等会儿发给大家,与大家交流。

  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展现出士大夫精神理想和人生情怀的时代。有一个说法,就是:“魏晋人物晚唐诗”,这是中国文化史最优美的两段。魏晋以后,历代高人逸士,都是魏晋名士的“粉丝”:苏轼生平写了上百首《和陶(潜)诗》,曹雪芹,字“梦阮”,朋辈亦将其比作阮籍。为什么崇拜他们?因为他们尽管痛苦着,但也美丽着——痛并美丽着。  下面,让我们把全文再快速默读一遍,体会其中的痛与美。

  (生默读)

  师:品读完了《兰亭集序》全文,相信同学们已经有了不少体会、不少感悟。

  有人说《兰亭集序》要不惑之年甚至知天命之年才能读懂,但是今天我想对大家说,我们在20岁前就应该思考快乐,思考痛苦,思考生命与永恒!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美。这种思考可能还比较肤浅,但只要同学们努力去思索探究,不人云亦云,不自甘堕落,不抛弃,不放弃,就会缩短与哲人、伟人的思想距离,甚至还会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思想领空!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