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的散文创作思想(2)

时间:2021-08-31

  二、关于散文的结构

  我们知道,散文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聚”。张国俊在《中国艺术散文论稿》中说:“散文艺术的核心就在‘随便’与‘散漫’这四个字上。”但是对于散文的“形散”季羡林有自己的看法,他说:“综观古今中外名家的散文或随笔,既不见‘散’,也不见‘随’。它们多半是结构严谨之作,决不是愿意怎样写就怎样写的轻率产品。”可见,季羡林认为散文的结构应该要严谨,不能随意。而且他认为散文“必须有波涛起伏,曲折幽隐,才能有味。”他认为散文的结构要曲折,文章才有味道。这是季羡林受中国古代散文注重韵味影响的结果。我国古代优秀的散文,大多注意结构,通篇都是灵气洋溢、清新俊逸、充满韵味。阅读季老的散文,不论是写景状物的,还是怀人的,文章大都结构严谨,波涛起伏,曲折变化,有韵味。

  如《幽径悲剧》一文写家门口不远处有一条幽径,因为天天走过,已经司空见惯了,似乎没有什么可感人之处。但作者笔锋一转,又说这条幽径是有来头的,而且这条幽径是燕园中极为幽静的,周围景色也很美,四季有翠色,是条神奇的幽径。由此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文章写到这,应该是一个发展,接着就有一个小高潮。作者接下来就写到这条幽径旁有一株古藤萝,这株古藤萝在燕园众多的藤萝中是最有特色的,而且经历了十年浩劫已成为燕园中唯一的一棵古藤萝了。作者写到这里,我们已经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条幽径了,也为古藤能躲过浩劫而暗自欢喜,但这只是高潮来到之前的一个小高潮。作者继续写这逃过了十年浩劫的唯一的古藤萝今春却被砍断了。古藤萝哭了,作者也哭了,读者读到这里也不禁要黯然伤神,文章的高潮也就到了。结尾一段作者既呼应开头,又有所升华:自己最喜爱的一条幽径如今因为古藤没有了,所以有点怕走了,因为每天经过那里,仿佛依然听见古藤的哭泣声,自己也会暗自伤心落泪。这篇文章结构变化多姿,节奏起伏有致,在跌宕中见均衡,从而调动起读者的阅读趣味,使读者得到更高的美感享受。同样的结构思想在《清塘荷韵》、《神奇的丝瓜》等许多篇章中也得到了贯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