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散文的淡美品格(3)

时间:2021-08-31

  淡然于世的生活态度,“中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思想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超然于物”的生命追求在《八十抒怀》、《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牛棚杂忆>自序》等文章中也有所体现。

  成复旺说:“审美就是人格的投入、人格的畅适……如果说什么样的人格需要什么样的审美的话,那么什么样的审美也哺育着什么样的人格。一定的人格,经历一次审美的‘畅适’,就等于获得了一次哺育。所以审美能够哺育既定人格的成长。具有一定人格意蕴的审美,接触一次心,也就带去了一次一定的人格意蕴。” [2]季羡林的人格与文格是相互统一的,他的人格与文格相互统一和相互提高的基础是:心地光明,无比真诚,不懈追求“淡”美。如果说 季羡林“淡”的人格决定和影响其文格,自不待言;而反转过来,“淡”的文格、文境也会反作用于他的人格,使其更加淡泊、纯净,乐于清静自守,获得由衷的审美愉悦。孙犁指出:“任何文学,都是作家人格的反映。”“欲提高作品格调,必先淡化作者的名利思想,但这是很难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3]这“很难”,就难在“淡”不能做假。因为,“淡”即“真”、“自然”,要靠“平日所养”才能达到。深受道家美学影响的董其昌在《诒美堂集序》中也指出:“大雅平淡,关乎神明。非名心薄而世味浅者,终莫能近焉,谈何容易?”中国文人在经过中国传统儒道释文化长期浸染后,在对“淡”美千年的感化和追寻中,“淡泊以明志”不仅成为理想的艺术追求,而且成为理想的人生追求;甚至还作为一种普遍的集体无意识积淀于心灵深处,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共同人格特质。季羡林散文的“平淡美”与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朴素的审美趣味和艺术追求存在着潜隐的精神契合。由于远离尘俗,胸中充满逸气,下笔成章,自然溢出超然于世的人格美。这种平淡美,不是造出来的,而是生命的自然流露,“淡”是淡泊名利,与世无争,无是非利害之心,具有无功利之美感。超然于物,清淡而高雅;超然于世,淡泊而又不乏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