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散文的淡美品格(2)

时间:2021-08-31

  季羡林的散文体现了其智对逆境、直面人生,超脱旷达的胸襟和人格的人生追求。对生死荣辱的“不喜”、“不惧”呈现了他平心静气、从容自然的人格美。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 ,季先生分别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学校副校长以及各种学术团体的领导,学界地位甚高,但显赫的地位并未改变其平民知识分子的本色。几十年来,他不争名、不夺利,虚怀若谷,以德报怨,“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其人格高山仰止。对于“死亡”,他认为应该要做到了视死如归。季羡林认为“万物方生方死”,应该顺其自然,泰然处之。季羡林对于自己活过80岁,也是惊喜万分,并且“依然做着春天的梦呢”。他说他既看到了坟,也看到了野百合和野蔷薇。他在《九十述怀》里,更是欣喜若狂:“我已经死过一次,多活一天都是赚的,到现在已经三十多年了,我真赚了个满堂满贯,真成为一个特殊的大富翁了。”季羡林散文的“淡”美正是其人生境界“淡”的真实写照,对“淡”美的审美追求正是他超脱旷达的胸襟和人格的人生追求。他的一生是淡泊名利,追求平淡的一生。他的学生曾说:“先生于名利看得轻,于情却看得很重。在先生家读书时看到,每逢来了客人,无论对谁,先生总是亲自送客到门口。”[1]他在散文中不摆架子,不是端起学者、导师的架式板起面孔作教训的文字;而是以平常心,说平常话,把读者当作聊天的对象,当作邻居一样,没有故作高深,也没有愤世嫉俗。不为成功而骄傲,不为失败而痛苦,不为得失而计较,这是平淡的生活方式。逆境不烦是平常心,老死不惧也是平常心。读者从季先生那里得到的不单单是语言平实,情感真挚的文章,而是他谦虚、淡薄、踏实、真诚等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风范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