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讲学稿(3)

时间:2021-08-31

  ③这个透明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沉浸在这样的境界里,作者定会摆脱沉重的迁谪之感,忘怀个人的得失,而进入一个表里澄澈的透明世界。这几句是写月光,也是写作者的心境:很平静,心无杂念。

  5、看着这样的美景,作者发出了什么感慨?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①“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顺问:是每一个夜晚都有月,每一个地方都有竹柏吗?——竹柏、月只是一个象征——美景的象征。

  ②那些陷入宦海热衷于争夺功名利禄的人,何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更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他愿意做闲人吗?——这其中也透出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问题研究。

  1、 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描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

  2、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蕴涵着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②作者的心境:

  ③蕴涵的作者感情

  3、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三、【积累?小结】

  1.解释

  解: 遂:

  寝: 步:

  念: 相与:

  但: 闲人:

  2.翻译

  (1)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

  (2)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

  (3)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

  四、【拓展?延伸】

  1、从《记承天寺夜游》中,我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2、再读课文,写一句阅读小结(启示或收获):“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