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贾平凹的小说艺术观念论(3)

时间:2021-08-31

三、内省互动的现代意识,成就独特的艺术个性

  贾平凹自觉的现代意识,使得贾平凹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中,成长为具有独特审美观念和艺术意识的作家。而一个有自觉艺术观念的作家,总能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断自省,在不断创作与经验的总结上,在创作与批评的互动上,获得他对小说独特而个性的认识。内省互动的现代意识贯穿在贾平凹创作的整个过程中。贾平凹从一开始创作就在自觉思考如何才能创作出好的文学作品。费秉勋先生评价贾平凹是一个多转移、多成效的作家,其实,他也是一个多思考多感悟的作家。从创作初始,他的作品就层出不穷且佳作连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能及时总结反思,不仅在创作上力求突破,而且在理论上对创作的规律技巧进行研究提炼。贾氏和别的小说家不同,别的小说作家的理论观念往往是以专著的形式出现,也可以说是系统的。他对小说观念的把握是渐进的,他关于小说技巧的理念是通过不断地创作实践总结出来的。他总是在作品出来之后针对评论家的访谈或《序言》或《后记》中自觉地阐述他的创作观念,而且对上一部作品的反省性的认识,会很自然地渗透到他下一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比如在《浮躁》序二中作者谈到:“我再也不可能还要以这种框架来构写我的作品了。换句话说,这种流行的似乎严格的写实方法对我来讲有些不那么适宜,甚至大有了一种束缚”,“作为中国作家如何在形式上不以西方人的那种焦点透视办法而运用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法来进行,那将是多么有趣的试验”。读者可以看出,《浮躁》的写作模式是传统的线性结构,属于以塑造典型人物为主的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作者的下一部小说将会改头换面。接下来创作的《妊娠》和《太白山记》中,作者的写作手法确实变化很大,《妊娠》结构松散,类似散点透视,但《妊娠》中的意蕴不够鲜明,所以作者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写作《太白山记》,这部作品完全遵从“以实写虚”的观念进行创作。在《太白山记》中作者认识到要使小说有多义性,必须张扬意象,所以在后来的《废都》和《白夜》写作中,作者重复使用意象,意象的巧妙运用,张扬了作品的意蕴空间。但在写完《土门》之后,作者反思单纯的意象或局部的意象在作品中过于生硬或有强加的痕迹,所以在后来的《怀念狼》写作中寻找突破。《怀念狼》后记中,贾平凹又一次阐明他的观点:“局部的意象已不为我看重了,而是直接将情节处理成意象”,他在艺术手法的不断探索中得到了快感,但批评界批评这种手法写实不够,意象过空,作者总结经验,在《秦腔》的写作中,既赋予作品整体意象,同时又有一种深邃的像大地一样的真实感。至此,他在不断地创作与经验的总结上,在创作与批评的互动上,获得了对小说的独特而个性的认识。

  文学创作,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创造力的活动。不断突破旧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创造出更适合表现现代人生存和生命的艺术表现形式,作者的创作生命才能得以延续。贾平凹的创作过程其实就是始终不懈的对艺术探索的过程。很多当代作家都谈到在作品创造过程中有不可避免的重复,阎连科也认为,故事与人物的重复不可怕,可怕的是作者认识生活的方式和观念的重复,这种重复可能是创作上遇到的最大尴尬和无奈。贾平凹作为一个作家,也有重复,故事人物和语言都有重复,但艺术观念和艺术技巧却不断突破。高行健说,“艺术家对社会的挑战,归根到底是个人的挑战”。作家想要保存自己艺术上的独立,想要从旧有的写作窠臼中逃脱出来,想要避免这种无法治愈的艺术重复,从观念上,从认识生活的方式上改变思路,就要“一日三省吾身”。自觉的内省意识和互动意识,和自己对话,和自己的作品对话,和批评家互动,在不断探索和突破中形成鲜明的艺术个性,这是贾平凹创作最宝贵的艺术经验。

  贾平凹从197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直至现在,始终具有旺盛的创作生命力和持续的文学影响力。多维,创新,内省,互动的现代意识,让作家时刻背负精神的苦痛,从没有停止文学艺术探索的步伐,不断突破自我,挑战写作的难度,创造出有深远影响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