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小说乡土情结的渊源(4)

时间:2021-08-31

  四、处在城乡边缘的矛盾与纠结

  在经过19年的贫苦农村生活后,贾平凹踏入了都市的圈子,突然改变的命运让贾平凹惶恐而又迷惑,他像走进大观园的刘姥姥,自卑、好奇而又无法适应。当对城市熟悉后,看透了隐藏在现代文明中的丑陋和污秽以及人性的冷漠,那些曾经让贾平凹恨不得永远逃离的乡土人生被重新审视和定义,成为贾平凹感情的寄托地。

  贾平凹的幼年生活使他形成严重的自卑心理,而当已经习惯了农民身份的他突然面对城市的时候,繁华的大都市加重了他的自卑感。曾经的农民身份、洗不掉的农民习气以及深入骨子里的农民意识,都让他感到与这个城市格格不入。其实每个人在自己力量不能超越的事情面前都是有自卑感的,但它并不是只会带来消极的影响,不同的人不同境遇所产生的结果完全不同。自卑和自尊是相对而言的,强烈的自卑感会刺激人对自尊的追求,爆发出一种超越现实的需求和能量。具有丰富知识和深邃思想的贾平凹,就是在强烈的自卑感下产生了一种超越的欲望。他要用自己的笔,要让自己的文学征服这座城市,证实自己的强大。城市的现实让他产生“重返故土”的愿望。而这种感情就通过他的笔转化成跌宕起伏的文字,改变着他的人生,述说着他对乡情的眷恋。

  处在城市中的贾平凹,在改革的浪潮中,也面对着城乡二元化的变革。贾平凹曾经生活在22人的大家庭中,“添两桶水熬成的稀饭中煮一碗黄豆,那黄豆在第一遍盛饭中就捞得一颗不剩”,对贫困生活的印象成为贾平凹一个抛不开的结,在对故土乡亲苦难生活同情的同时,使他下意识地对城市的富足产生敌对。他不能容忍勤劳质朴的乡亲接受这样一种不平等待遇,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在歌颂劳动人民质朴、纯真的同时,对城市的描写中,总是充斥着厌恶的情绪,就像《废都》和《白夜》。而这两种对比,也使他的乡土情结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贾平凹一直致力于乡土文学的创作,农裔城籍的身份使他的观点立足于农民又高于农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农村的经济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家乡的改变是贾平凹希望看到的,但是同时自己曾经生活过的乡村形象正在一天天消失,市场经济和城市扩张与曾经的传统文明不断地撞击,精神家园的消失使贾平凹感到担心和焦虑。深邃的思想、敏锐的洞察力使他开始关注乡土文明的未来走向,乡村的发展之路在何方?他努力地在作品中展现曾经的故事,在对传统的反思中寻求理想的净土,在《土门》《秦腔》《高老庄》《高兴》中都能发现他不断找寻的痕迹。这是他乡土情结的又一种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