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小说乡土情结的渊源(2)

时间:2021-08-31

  二、幼年生活的体验和记忆

  西方心理学家曾经对人们的成长心理做过研究,他们认为“儿童时代的遭遇创伤或形成的心理意象会执著的活跃于成年人的内心世界”。贾平凹在其作品中流露出的乡土情结就充分印证了这一点。商周作为贾平凹的故乡,他的人生前19年在那里度过,幼年的生活对贾平凹的一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成长环境的亲近感和依恋之情一直伴随着他,幼年生活的经历也成为他之后写作的重要生活题材。

  贾平凹的童年生活并不快乐。贫困的家境、身体的瘦弱矮小使他经常受到排挤和漠视,在学校的时候他经常要看那些家世好、个人条件好的孩子的脸色,包括吃饭和运动,“因我孱弱,打篮球从不给我传球,拔河从不让我入伙”。而初中离校后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改变,在那个依靠体力劳动挣工分生活的圈子里,要身板没身板、要力气没力气的贾平凹自然是不受欢迎的,就是和妇女一起劳动都经常会被辱骂。“老农们全不喜爱我作他们帮手,大声叱骂,作践。”“集诸多缺点于一身的婆娘来管制我,用唾沫星子淹我。”

  幼年成长时期的孤独和无助使贾平凹形成了内向、自卑、敏感而又忧郁的性格。但这也给了他更多感受社会和亲近大自然的机会,当对客观现实感到无能为力的时候,贾平凹开始自然的在山水间寻找宁静,堂屋前的石阶、头顶盘旋的大鹰、重重叠叠的山石以及白云和圆月,故乡山水的古朴和温馨都深深地烙在他的心里。在那样开阔的天地下,他醉心于自己喜爱的书籍,去咀嚼人生的味道。“好多人情世态的妙事,都是从那儿获知的。山石和明月一直影响着我的生活,在我舞文弄墨挤在文学这个小道上,它始终左右着我的创作。”

  早期生活幸与不幸的经历,对于贾平凹来说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在离开那块土地之后,成为一种割舍不断的情,令他不断地纠结、回味,成为他创作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