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并没有颠覆儒家思想

时间:2021-08-31

  最近在读《蒋勋说〈红楼梦〉》。此前只读过蒋勋的两本小书,对他的文字却抱有好感。优雅简洁之外,还有一种人生智慧蕴含其中。这本书也不例外,对《红楼梦》的见解很通透,说了很多有意思的话,比如青春王国、最像镜子的小说、最早的女权主义者等说法。他认为《红楼梦》的主题核心,比“痴”更重要的是一种“还”的哲学,就像黛玉要用一生眼泪来“还”宝玉一样,人世间很多不可解或荒谬的情缘,因有“还”的哲学,也就让人有了懂得和超越。蒋勋对文学的看法我也赞同,认为真正好的文学,绝不是挖掘“真事”后的得意,相反,是一种悲悯。这种对“还”和悲悯的看重,道出了《红楼梦》的精髓,比起那些说起红楼就杀气腾腾的红学家来说,蒋勋是真正读懂《红楼梦》的人。

  蒋勋还有一个见解也很独到,认为《红楼梦》是对古典文学的叛逆,因为书中隐藏了很多现代元素,像女权意识等。儒释道三家,蒋勋认为作者最不喜欢儒家,所以书中领悟人生的多是空空大士、癞头和尚、跛足道人之类的人物,并依此称《红楼梦》批判和颠覆了儒家。蒋勋把《红楼梦》分为两个世界,一个是规范的儒家世界,一个是大观园的园林世界,他把大观园看作是恢复个性和自我的世界,是与儒家对立的世界。俞平伯和余英时对《红楼梦》也都有过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两分法,只是不像蒋勋那样把现实世界完全归于儒家,而把另一个理想世界看作是与儒家对立的。在我看来,大观园中仍是儒释道交融的世界,儒家在其中甚至是一种主导的价值观。

  儒家的孝道,可以说是大观园秩序的一块基石。无论是贾母在贾府的权威,还是元妃省亲,或者是宝玉等小辈对贾母、王夫人等的完全服从,彰显的都是儒家的一个“孝”字。大观园中因孝而表现出的家庭温暖、和睦的气象,说明作者对儒家主导价值“孝”是完全认同的。都说《红楼梦》是一部情痴之书,而书中最着力表现的即是亲情,这与儒家的孝道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