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的《红楼梦》情结_深度好文(2)

时间:2021-08-31

  从那以后,《红楼梦》便成了林语堂常读常新的一部著作。而正是这种持续的读“红”,使林语堂不仅获得了语言和文化的营养,而且丰富了写作的材料和灵感。后来,他笔下的《中国人的家族理想》《论泥做的男人》《家庭和婚姻》《小说》等一些散文随笔,均与《红楼梦》保持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随着对《红楼梦》的情感日深,林语堂萌生了将其译为英文的想法,然而又担心巨大的时空差异会影响西方读者的兴趣和理解,所以决定直接用英语创作一部《红楼梦》式的现代小说,于是,便有了完成于1938至1939年旅美期间的《京华烟云》。

  也许是因为写仿“红”小说尚不足以表达自己对《红楼梦》的酷爱和兴致,20世纪五六十年代,林语堂干脆直接作起了红学研究,先是写出了6万多言的《平心论高鹗》,发表于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9本,然后又有《论晴雯的头发》《再论晴雯的头发》《说高鹗手定的〈红楼梦〉稿》《论大闹红楼》等一系列文章披露于“中央社”特约专栏。1967年到台湾定居后,林语堂对《红楼梦》的兴趣有增无减,他发表演讲、接受采访,《红楼梦》常常都是重要内容。这种对红学的迷醉似乎一直延续到林语堂的晚年,从其次女林太乙提供的资料看,在林语堂逝世的1976年,台湾的华冈书店仍然有林氏的中文著作《〈红楼梦〉人名索引》出版。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自觉借鉴甚至是直接参照《红楼梦》写成的长篇小说。这部洋洋洒洒70万言的作品,剪裁自义和团运动到抗战爆发这段历史作为背景,着重描写了古都北京三个富贵之家几代人的悲欢离合与风流云散。其中“重要人物约八九十,丫头亦十来个,大约以《红楼》人物拟之,木兰似湘云……莫愁似宝钗,红玉似黛玉,桂姐似凤姐而无凤姐之贪辣,迪人似薛蟠,珊瑚似李纨……”(林语堂《给郁达夫的信》)应当看到,《京华烟云》作为林语堂初试小说创作的结晶,是达到了较高的审美层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