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爸爸的故事

时间:2021-08-31

  今年回家过年,我和爸爸谈他小时候的故事,反正春节里没有什么事情可做,就当是闲聊。以前听人说过爸爸是过继给爷爷家的,具体怎么回事情我们谁也说不清,后来回想起我和弟弟的成长过程,结合平时爸爸在我们生活中的影响,酸楚的心瞬间波澜起伏,内心的深处悠然冒出了几个词:同情、勤劳、自强、坚强、和善、宽容。

  同情爸爸在还没有我孩子大的时候,奶奶就因生活贫困把年幼的爸爸送人了。

  勤劳在我的记忆里,爸爸为了养活我和弟弟妹妹,还要给多病的妈妈治病,从来不知疲倦,每天都在拼命的工作,以换取微薄的收入来支撑我们这个家。

  自强动荡的年月,贫困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他自强不息、拼搏进取的孤傲秉性。他经常教育我们,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去做,不要麻烦别人。

  坚强爸爸在我的心中是世界上最坚强的男人。他从不向困难和欺辱屈服,即是拼着瘦弱的身驱也要担当公理。

  和善他平时对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亲切,随和。大人、小孩,当官的或买菜的都一视同仁。他经常教育我们说,尊敬别人就是尊敬自己。

  宽容在爸爸的身上有一颗最宽容和善良的心,在单位他见困难就上,别人工作有了失误,他就出来主动纠正帮助;别人遇到了困难,他就帮忙处理,从来不给领导添麻。

  哦,这就是给我生命,生我、养我、爱我的爸爸!

酸辛的童年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七日,正当中华大地硝烟弥漫,战火连天,我们的领袖毛泽东主席与蒋介石在重庆和平谈判的时候,山西省芮城县阳城乡西庄村土沟半坡中间的一个浅窑洞里,一个小生命出生了。产后体弱的妈妈望了一眼刚出生一边脚手乱舞、一边啼哭的婴儿,再看着土炕下三个手拿空碗的孩子,不知道是哭还是笑,这就是奶奶生爸爸时的一幕。

  在那个动乱的年代,爷爷奶奶为了养活四个孩子,整天挖野菜找可以充饥的东西来艰难度日。爸爸九岁的时候,奶奶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决定把他送给十里以外的远方亲戚家收养。远方的亲戚来到了家里,抱起刚从外面和哥哥姐姐玩耍回来的爸爸骑上了一头大白骡子,爸爸撕裂的哭叫声在大白骡子的马蹄声中远去了。奶奶也因此哭瞎了一只眼睛。

  远方的亲戚,也就是我现在的爷爷和奶奶。他们是一对勤劳的普通农民,在他们的心中,土地和粮食就是生命,有粮食吃饱肚子就是好日子。勤劳的爷爷不顾家里有多少劳动力,依然用汗水积攒的钱买了30多亩土地,和奶奶二人拼命的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寻找幸福和好光景。年幼的爸爸被爷爷送到了学堂。解放初期的乡村完小离家里有十多里路。学校没有食堂,食物都是孩子从家里带,因为路远不方便,大人又忙于农活没有时间,所以每一次带的馍馍(干粮)都要吃一个礼拜。夏天馍馍放两天就出了绿毛,冬天馍馍冻得像石头一样,没有水根本没法吃,每天还得限量,要不,干粮接不上下个礼拜就得饿肚子。最好的菜就是我们家乡经常吃的一种把大豆煮熟,伴上面粉在太阳下晒几个月出来,放上咸盐,黑的像巧克力,加水搅伴了后一样的食物叫酱豆。爸爸还算好,因为有西庄的爷爷每到秋收的时候在家里暖点柿子(用温水把柿子泡熟),半夜起来就用挑担担上走20多公里的路来到爸爸上学的晓里集镇去卖,换点揉碎的纸币,丢给爸爸几毛钱零花钱,剩下拿回家贴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