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这一年我获得新生励志人物故事(2)

时间:2021-08-31

  在哈佛大学的11个月里,他感觉自己身处一个“现代修道院”。“我住的地方很简单,旁边是一栋教堂式的建筑,顶尖是十字架,中世纪风格,就像一个修道院。不管在学校还是在附近的星巴克,里面的学生都是一边吃东西一边看书。”王石说。

  到英语学校报到的第一天,60岁的王石差点被人误认为是老师。他的周围都是十五六岁的孩子,开学自我介绍后,发现年龄最大的也才25岁。

  为了克服“哑巴英语”,王石强迫自己每天跟这群比自己的女儿还要小的孩子混在一起。美国课堂强调游戏互动,比如由一个学生来比画,另一个学生来猜单词。“往往一个单词在嘴边,却怎么也说不上来。”最让他有压力的是每周一次的考试,每次的考试时间是60分钟,周围的同学答了30分钟就陆续交卷,考试结束时,教室里只剩下王石和一位等待收考卷的老师。

  “我也经历过小学、中学、工农兵大学,虽然成绩不是最优秀的,但也在中等偏上的水平,这次算是体会到什么叫后进生了。”王石说。

  在哈佛的前3个月,他几乎听不懂主讲人在说什么,如今,王石可以自如地用英语发微博,“气候组织”创始人吴昌华欣喜地在微博上回复他:“以后出国不用给王总当翻译了。”

  意识到差距,所以来学习

  2011年2月23日,王石到哈佛刚刚1个月,便接受了哈佛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的邀请,在哈佛做了一场名为“人生的三座山峰”的演讲。这“三座山峰”,第一座指创立万科,第二座指两次登珠峰,第三座指目前在哈佛游学。

  他对比了“登山”和“游学”的不同。“你问我哪个难,登珠峰当然难,但没有我想象的难;哈佛游学也难,且比我想象的还要难。”王石说,“其实去美国游学,一是自我修为,二是为了想清楚企业的下一步该怎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