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吃乡巴佬的国际神话励志人物故事(4)

时间:2021-08-31

  回到多伦多,朱立军开始着手去魁北克市学法语。朋友们听了他的打算,都认为他疯了:英法翻译一般都是以英语或法语为母语的人,中国人哪干得了这个啊!朱立军却信心满怀,他说:“语言这个东西就是学一点会一点,只要你努力,日积月累,总有成功的那一天。”他说得有道理,但其中的辛苦,又有几个人能吃得起?

  2004年冬,朱立军在漫天大雪中,进入魁北克大学法语初级班,从“笨如何(法语:你好)”开始学起。为了习惯法语发音,朱立军咬了咬牙,退掉了租住的廉价学生公寓,高价租了一个房间,房东是一对法裔老夫妇。朱立军跟着他们每天学法语。

  与之前学英语不同,这次是全职脱产学习,经济上的压力越来越大。他原来手里的一点积蓄渐渐地被掏干了。为了应付每年两万多加元的生活费和学费,朱立军“饥不择食”,到处找兼职。冬天,给人家车库门前除雪;春天,到旅游公司当导游:夏天,去农场摘草莓、拔大葱。不论在哪里打工,他每天都坚持学习法语到夜里一点,有时第二天没有工作,他就常常熬个通宵。

  2006年冬,朱立军参加加拿大国家翻译工作者协会举办的英法翻译考试,结果,75分及格,他只得了37分。

  多伦多的朋友都劝他回多伦多重操中英文翻译旧业,但他却坚持认为自己很有希望。他在一家老人院里找到了一份清洁工的工作,活是又脏又累又恶心,但他却非常开心,因为,在这里,他结识了一位退休法语教师姬丝拉。姬丝拉知道朱立军准备考英法翻译,便每天给他辅导,从纠正发音,到阅读理解古法语。

  2007年冬,朱立军第二次参加英法翻译考试。当他用流利的古代法语激情四射地回答主考官的问题之后,三位主考官都惊诧了:他们根本不会想到,一个亚洲人竟然能用古代法语来回答复杂的问题。这就好似一个西方人能够用文言文做七律诗歌一样了不起。400多人参加考试,最后仅通过10人,朱立军名列第5,成为翻译协会成立以来,惟一的非法语母语人士通过者。魁北克省法语电台、电视台以及各大报纸,都对此进行了报道。一时间,LijunZhu这个名字传遍魁北克省。  朱立军再接再厉,2008年1月,他参加了北美同声翻译工作者协会的翻译考试,以全场第3名的成绩通过考试,成为被誉为“金领中的金领”的北美同声翻译。2008年4月,他由北温赛翻译公司推荐,为加拿大贝尔电话公司赴巴黎谈判代表做翻译。然而,“行家一出口,就知有没有。”朱立军在谈判桌前那精准流利的英法互译,折服了所有人。

  从口吃“乡巴佬”到国际大牌翻译,朱立军似乎演绎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神话。这个神话的苦只有他自己知道,而这个神话的美,也只有他最能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