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元之路从6分钱开始励志人物故事(2)

时间:2021-08-31

  6分钱的差价在有些同事看来是不值得去做的,一是利润不高,而且收粮也有风险,万一收上不久,粮价下跌,亏损的风险大,而那时大家工资都只有100多元,因此谁也没有在这6分钱上面动心思。但这6分钱却让龚瑛为之失眠了好几晚。龚瑛外表看起来文静,但骨子里透出一股闯劲。辗转几个晚上后,1993年3月的一天,他动员父母将家中的1万多元积蓄拿出来。

  对龚瑛的要求,父母直言:这笔钱原来就是准备给他成家用的,如果亏了,他结婚时家里不会再补贴。

  龚瑛很爽快地承诺下来。拿着这1万多元,龚瑛利用星期天以100斤28元的价格收到粮食,然后雇车运出太和堂,以100斤34元的价格顺利出手。返回家一算,这一趟生意他赚了4000多元。如果按当时自己一个月150元工资算,几天时间的所得相当于他两间年多的工资。在粮站工作的经历,给了龚瑛对粮食市场准确的预测,龚瑛认为粮食市场的风险相对小,获利不大,但市场容量大,只要用心去做,应该是很有前途的。首战告捷后,龚瑛在那个“铁饭碗”十分珍贵的年代,不再留恋,1993年5月,他毅然决定辞职“下海”,全身心做起了生意。

  父母亲有些惋惜,努力培养出一个大学生,结果却去当了“粮贩子”。

  凭信誉贷款办企业

  辞职后的龚瑛利用父母给的原始资本一万多元,连连做了几笔生意后,虽有收获,但积累并不多。龚瑛发现,这种小规模的经营,经营成本较高,利润不高,抗风险能力小,难以做大。且由于量少,在市场面临压价压力大。龚瑛想要做大,但本钱太少,家中已经倾其所有,再无潜力可挖。龚瑛想到了贷款。那时的贷款相对而言容易一些,但风险却集中在高息上。1993年9月,龚瑛凭借在当地良好的口碑,以高息从银行贷到5万元,龚瑛承诺到年底偿还。在那个时期,5万元的贷款对于当时的龚瑛有着巨大的风险。只要在这4个月中粮价一下落,他有可能贴上老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