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的商业漂流名人故事

时间:2021-08-31

  李安凭《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下简称《少年派》)拿下奥斯卡最佳导演,再回忆李安已拿过两座奥斯卡重量级小金人(2000年的《卧虎藏龙》和2005年的《断背山》),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好莱坞一直都很“宠幸”李安。但如果仔细分析李安的历程,会发现《少年派》似乎才是李安融入好莱坞主流势力的里程碑。

  在今天,影迷会津津乐道李安在好莱坞那些较成功的作品,如《理智与情感》、《冰风暴》、《卧虎藏龙》和《断背山》,但严格来说,这几部都不算好莱坞的主流商业势力,更接近文艺片、东方文化和小众题材的范畴——当然,这也是李安个人品牌价值的标签,不过,很多影迷容易忽略的是,李安一直在尝试以好莱坞主流商业片的题材和逻辑向影迷“推销”卖座大片,如1999年的《与魔鬼同骑》,其西部和战争元素是好莱坞商业片最传统的题材之一;2003年的《绿巨人》算是李安在《少年派》之前执导过的最好莱坞“主旋律”的商业电影:美漫英雄题材+特效。

  事实上,李安的路径是那些试图“混入”好莱坞导演的常用“商业模式”,先以相对低成本、具备个人浓烈风格的文艺片(或者准文艺片)赢得口碑(如果“运气”好还能获得票房回报),投石问路,当有足够的积累拉拢到大制作投资时,便开始主流商业片的尝试,法国导演吕克·贝松在闯荡好莱坞先拍摄《这个杀手不太冷》(1994年),之后开拍大制作《第五元素》(1997年)就是这个路子,这是一种相对低风险且比较常规的方式。

  但有趣的是,很多导演都在这条路径上栽了跟头,《第五元素》的好评远不如《这个杀手不太冷》,李安的《与魔鬼同骑》反响不大,《绿巨人》全球票房和口碑双线失利(不包括宣传费用,李安《绿巨人》投资约1.37亿美元,北美票房勉强与之持平)。同时让全球的绿巨人迷大失所望,续集直接难产到五年后才“战战兢兢”地上映,而且把李安的班底完全抛弃。